秦岭笑谈[超话]曲园学子探日照:涉海非遗寻踪,解码海洋文化传承新篇
7月3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农遗新韵”社会实践队奔赴日照,深入东夷小镇鱼线面店铺与黑陶博物馆,探访鱼线面、黑陶两项涉海非遗,挖掘海洋文化基因,探寻非遗传承发展路径,解码日照海洋文化传承的生动密码。
东夷小镇:鱼线面里的渔家烟火传承
东夷小镇古色古香的街巷中,“尹氏鱼线面”的招牌格外醒目。作为传承十六代的涉海非遗,这道诞生于渔家生活的面食,曾是渔民出海时便于保存、补充体力的“能量补给”,如今已成为承载日照渔家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
实践队员首先聚焦店铺外的电子屏,驻足观看鱼线面制作视频,目光紧随画面中面团拉伸的轨迹,细致观察从选料、磨面到拉面的十二道工序,不时交流对各环节细节的疑问。走进店内,他们凑近细看墙面手绘的“选材、磨面、和面”等场景,指尖轻触画面中“磨面”场景的线条,感受岁月在工艺中留下的痕迹。同时,队员们留意到食客们对细长如丝的面条的喜爱,结合传承人尹长吉的介绍,了解到鱼线面凭借手工拉制的韧性、海鲜熬制的鲜味吸引众多游客,其作为渔家饮食文化载体的价值——借由游客的味蕾与口碑,让日照渔家与海洋共生的饮食智慧传播得更远。
实践队员通过直观观察制作流程、感受店铺文化氛围、倾听传承故事,深入理解了这碗面背后蕴含的海洋文化基因,以及其从渔家日常走向大众视野的传承路径。
黑陶博物馆:千年陶韵的海洋文化解码
离开东夷小镇,实践队走进黑陶博物馆。负责人李国庆带领队员穿梭展厅,一件件造型古朴、带着海洋纹饰的黑陶陈列眼前。从模拟海浪形态的器型,到刻画鱼贝、潮汐纹理的细节,日照黑陶的“海洋基因”清晰可见——它以海边胶泥为原料,诞生于这片依海而生的土地,承载着先民对海洋的观察、敬畏与想象,历经数千年岁月,在匠人手中传承至今。
参观后,队员们围坐交流。李国庆详解黑陶的“前世今生”:从选泥时对海边特定胶泥的筛选,拉坯时对器型与海洋元素融合的考量,到烧制时对火候精准把控的技艺,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耐心与智慧。然而,当前黑陶面临传承难、市场认知窄的困境,虽有博物馆展陈、文创开发等尝试,却仍需拓宽推广路径,让这承载千年海洋文化的陶韵,真正“活”在当下,被更多人看见、理解与喜爱。
非遗赋能:涉海非遗传承的日照探索
调研中,实践队发现,鱼线面与黑陶,虽表现形式不同,却同为日照涉海非遗的典型代表。鱼线面扎根渔家生活,以“美食+体验”的形式,让游客直观感受海洋饮食文化;黑陶依托历史底蕴,借“文化+文创”的路径,传递海洋文化的艺术表达。二者从不同维度,展现着日照与海洋深度联结的文化脉络,是海洋文化在当代传承的生动实践。
这些涉海非遗,不仅是技艺的代代相传,更是日照海洋文化的鲜活基因。它们串联起过去与现在,让人们透过一碗面、一件陶,触摸到日照海洋历史的温度,感知到海洋文化传承的力量。实践队队员们在调研中深刻意识到,涉海非遗的传承发展,关乎海洋文化根脉的延续,更关乎城市文化标识的塑造。
后续,“农遗新韵”实践队将持续梳理调研成果,深入分析日照涉海非遗的现状与需求,为其传承推广、创新发展提建议。无论是助力鱼线面拓展体验场景,还是推动黑陶文创破圈,实践队都期待以青春力量,为涉海非遗传承注入活力,让日照海洋文化基因,在新时代持续焕发独特魅力,让这些承载海洋记忆的非遗,真正成为解码日照海洋文化传承的“金钥匙”,在岁月流转中讲好海洋文化传承的日照故事。(通讯员 冯雅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