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笑谈[超话]循古法守匠人初心,助力黑陶之都远航
“这些都是世上独一无二的作品,每一件都被国家收藏在册。”在日照市东港区的黑陶博物馆内里,负责人李国庆先生对来访的实践队员说道。7月3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农遗新韵”实践队走进日照市东港区黑陶博物馆,探寻黑陶这一古老技艺如何在新时代生存并与时代共同发展。
传习非遗技艺,助推经济发展
走进黑陶博物馆,架子上整齐陈列的黑陶艺品令人驻足,小到日常茶壶,大到人高瓷瓶,件件薄如蝉翼、光泽莹润。作为承载当地渔民世代生活智慧的传统技艺,日照黑陶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2011年4月东港区获“中国黑陶之都”称号,相关制品作为非遗特色远销全国。实践队通过走访展区、与传承人交流,系统梳理黑陶文化价值与技艺特点,为后续保护传承工作奠定基础。
黑陶制作需经取海泥、练泥、拉坯、修坯、雕刻、烧制等几十道工序,每一步都考验匠人的耐心与功力。实践队成员在博物馆负责人李国庆的指导下参与实操体验,从揉泥的力度把控到拉坯的塑形技巧,亲身感受传统技艺的精妙与难度。
“通过实操能更直观地发现技艺传承中的难点,比如海泥湿度调节、拉坯重心控制等,这些都为我们记录整理非遗技艺提供了实践依据,也能让坚守技艺的传承人感受到外界对非遗文化的重视,进一步坚定他们的传承信心。”实践队成员表示。
创新发展模式,拓宽增收渠道
时代在发展,黑陶也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实践队队员们了解到,除了传统的线下销售,工坊还积极拥抱互联网,开启了线上销售模式。在博物馆的展示区,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黑陶产品,有传统的器皿,也有融入现代元素的装饰品。
为拓宽黑陶产品销售路径,实践队聚焦“传统+现代”融合模式开展帮扶。针对传统销售渠道局限,实践队协助工坊优化线上销售体系,梳理产品卖点、完善展示图片,助力黑陶制品突破地域限制。在产品创新方面,实践队结合年轻消费群体偏好,参与设计开发小巧精致的文创系列,将海洋元素与现代审美融入传统器皿,推出黑陶书签、迷你摆件等产品。
不仅如此,为进一步拓宽黑陶文化传播与产业增收渠道,实践队员以辅助对接、流程优化为重点,助力黑陶博物馆深化与当地旅店的合作机制。在前期调研基础上,队员们协助梳理合作流程,明确游客凭旅店入住凭证即可参与黑陶参观与制作体验的具体规范,包括体验时段划分、工具使用指导等细节优化。通过实践队员协助完善的合作模式,游客在入住合作旅店后,能更便捷地参与揉泥、拉坯等制作环节,在亲手实践中直观感受取海泥、练泥等工序的技艺精髓,深度理解黑陶文化内涵。
传承文化根脉,共绘振兴蓝图
黑陶不仅仅是一种手工艺,更是当地海洋文化的重要载体。一个地方的旅游业想要长久的发展必然要有文化的支撑,一个真正属于自己,本土的文化。当黑陶文化与当地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便能催生出持久的内生动力。
随着实践队的调研,实践团队成员也发现当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对黑陶产生兴趣,但能否坚持下去仍是个问题。面对其他陶瓷类制品的竞争,黑陶能否保持自身的优势。
针对这些问题,实践队队员已着手整理调研数据,计划编制黑陶技艺科普手册,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降低入门门槛;同时拟搭建线上交流平台,连接传承人与爱好者,形成长效互动机制。实践团队成员们希望借此为黑陶技艺的传承注入了新活力,并推动非遗文化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在日照这片土地上,黑陶正凭借其独有的韵味,演绎着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深度交融的动人故事。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随着一系列创新实践的逐步推进,蕴含海洋元素的黑陶技艺定能为乡村振兴增添源源不断的动力,让这门古老的非遗手艺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焕发出更为璀璨的光彩。
“农遗新韵”实践队的此次黑陶博物馆之行,不仅深入探寻了黑陶的传承与发展,更深刻感受到了非遗技艺对区域振兴的推动作用。未来实践队员们将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与继承非遗文化。练就坚实本领,助力乡村振兴,为建设文化自信,经济富强的国家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通讯员 花煜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