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笑谈[超话]曲园学子三下乡:探寻日照涉海非遗印记,绘就文旅融合新图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域文化的鲜活载体,日照作为沿海城市,涉海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日照文化的明珠。为了解日照涉海非遗主要种类,7月2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农遗新韵”实践队走进日照的东夷小镇和黑陶博物馆,展开了一场关于日照涉海非遗的实践探索。
东夷小镇:日照涉海非遗聚集地
东夷小镇作为日照的一个著名地标,其中的涉海非遗众多。实践队员进入东夷小镇中的日照市地理标志商标展馆,认真聆听馆内工作人员对日照特色涉海产品的介绍,其中就包括日照的各类农产品,海产品以及日照的一些传统非遗技艺,实践队员在讲解后经过讨论,系统梳理了日照涉海非遗产品的分布情况,沿海集中分布,与渔业生产相关密切。
队员们来到东夷小镇的鱼线面店铺,传承人尹长吉向实践队员详细介绍了鱼线面制作的多道工序,十六代传承的鱼线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经过十二道工序制作完成。实践队员留意到店铺内本地食客与外地游客络绎不绝的场景,更加直观的感受到涉海非遗对文旅产业的带动作用,要支持涉海非遗发展从而带动文旅产业深入发展。
在东夷小镇的街道走访中,队员们重点探访了秀文斋,近距离观赏传统刻字非遗技艺制作的精美印章,与店家交流技艺传承现状及游客反馈,切实体会到非遗与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还留意到街道两侧海鲜小吃所彰显的海洋特色,全面感知日照涉海文化的多元呈现。
黑陶博物馆:龙山文化传统非遗技艺
实践队员前往日照东夷黑陶博物馆,聚焦龙山文化代表性非遗——日照黑陶。日照黑陶具有“黑如漆、薄如纸、声如磐、明如镜、硬如瓷”的美誉。馆内负责人介绍道:黑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4000-6000年前,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日照是其重要发源地之一。黑陶博物馆内有多个展厅,在馆内负责人的引导下,实践队员们依次参观了礼器、人物雕塑、近现代工艺等展厅,详细了解簋、鼎等礼器所体现的古代礼制,以及诸葛亮、沂蒙三姐妹等人物雕塑的创作背景。队员们重点向负责人请教黑陶的制作工艺,深入学习高浮雕、窑变及浅浮雕也就是硬刻等技艺的特点,尤其关注到浅浮雕工艺“一次性成型、不容失误”的高难度要求,在负责人的讲解中实践队员深刻体会到手工艺人的匠心与坚守。
针对黑陶发展现状,队员们与负责人展开访谈,详细询问关于黑陶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困境。队员们总结负责人对此的讲解,全面认识到黑陶产业面临“从业者老龄化,年轻人参与度低,手工制作难以与工业化竞争导致手工黑陶的市场越来越窄”等困境。实践队员与负责人交流推广黑陶技艺的方法,负责人提出未来黑陶发展需要政府和企业协同发力,完善上下游产业链,降低物流与营销成本,同时加强品牌建设与文化深度融合,创新传播方式,使得更多人了解到日照黑陶,扩大影响力,才能吸引更多人去传承这项传统非遗技艺。
此次社会实践让实践队员深刻了解到日照的各类涉海非遗以及非遗技艺对日照文旅发展的重要意义。未来,实践队员与非遗传承者们都将共同努力,脚踏实地,使日照各类涉海非遗被更多人所了解,为日照的文旅发展绘就新图景。(通讯员 岳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