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打开文心APP,发现它多了个新功能,叫「魔法漫画」;一开始我也没当回事,想着这年头哪个AI不会画两张图。结果试了试,有点东西。我随手传了一张自己的照片,输入一句话:「一觉醒来变成学生」;AI沉默了半分钟,给我生成一整集漫画,还配了个梗概:35岁社畜重返17岁,雨中伞下重逢吉他少女;剧情离谱得很,但那脸、那神态,真有点像我。那一刻我想,这玩意儿……不太一样。于是我加大难度。我说想要一个「霸道总裁」的剧情。结果,AI居然把我画成了霸总。还补了对白:「医药费我全包」。但最离谱的是,它居然能续写。后来我试了个更难的:「一个医生(我)在雨夜遇到未来的病人,故事要有反转。」结果AI卡了,生成到75%崩了。连AI都有「心智负担」。再试一次,可以了,还做成了续集。第一集叫《倒计时的雨》,第二集叫《雨连回响声》。这已经不是生成了,这是在「连载」。我发现,我在和一个会讲故事的AI对话;我给它情绪,它回我画面;我给它想法,它接着续成故事。这叫「共创」。更具体点说,它有点像我的思想镜像,过去AI是执行者,现在它成了「理解者」。你抛个念头,它能帮你延展,你要的是一句话,它给你一个世界。说到这儿,我开始琢磨,这玩意儿为什么能跑起来?漫画是个好切口。它介于「一张图」和「长视频」之间,既能讲故事,又不用重资产。一句话、一张图,就能有分镜、有情绪、有节奏。再说工作流,角色、台词、节奏、构图,全能拆成模块,AI特别擅长;这类内容在社交媒体上也好用:九宫格、短视频、二创改编,全能发。传播快,反馈更快。我看了下数据:全球动漫市场2024年约319亿美元,2032年可能翻倍;AI动漫生成器市场2024年913亿美元,2030年预计破3800亿。从模型层到平台层,链条也基本补全了。写到这里,我反而有点感慨。AI创作的核心,是关系的重构。AI把“执行”接过去了,留给人的是「表达」。创作这事儿终于又变“轻”了,轻,不代表浅。真正被留下的,从来都是那些能讲故事的人。赶紧去玩一玩,还蛮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