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笑谈[超话]曲园学子三下乡:解码日照涉海非遗,共筑文旅融合新篇
7月3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农遗新韵”实践队奔赴日照东夷小镇,围绕黑陶、鱼线面两项涉海非遗,开展传承助力与文旅融合实践,以青春力量激活海洋文化遗产活力。
黑陶传承:从实践到记录,夯实传承基础
黑陶博物馆工坊内,湿润的黏土与海盐混合的气息弥漫。非遗传承人李国庆提前备好原料,向队员们展示取自沿海滩涂的黏土,他将土块在操作台上碾开,讲解这类黏土的黏性与当地海洋气候的关联。队员们围拢上前,依次尝试揉制黏土,掌心感受到细腻中带些沙粒的触感,指尖能清晰摸到泥土里混杂的细碎贝壳碎屑,这些都是海洋环境留下的独特印记。
实践队与非遗传承人李国庆携手行动。队员们参与原料整理,将沿海滩涂黏土筛选分类,去除杂质、按特性分装,为日常制作备料。进入实操环节,从制坯时反复揉压摔打,到雕刻海浪纹、鱼纹,再到打磨坯体,队员们全程参与,掌握“依海制陶”的基础技巧。过程中,重点记录黏土湿度、力度对坯体的影响,梳理出适用于教学的简易制作流程,方便后续向游客、学生科普。
鱼线面推广:优化工艺+拓展传播,激活渔家美食
之后,实践队转至东夷小镇的鱼线面作坊,远远便能闻到弥漫在街道上的麦香。传承人尹长吉在撒满面粉的木桌上揉制面团,随着手臂上下翻动,面团逐渐变得光滑。队员们轮流上前尝试制作,有人因用力过猛导致面条断裂,有人则耐心推搓,最终做出粗细均匀的细条,举起来对着光线看,其纤细程度类似渔民晾晒的鱼线。进入醒面环节,队员们按尹长吉的指导,将面条逐一盘在竹匾中,小心翼翼地挪到通风的窗台上。此时,海风携带着远处渔港的咸腥气息穿过窗棂,吹拂在面条上,原本紧实的面团逐渐舒展,队员们在观察中理解了手工技艺里“顺应天时”的深层内涵,这是当地手艺人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经验。
同时,在鱼线面作坊里,实践队聚焦传统美食传承,协助传承人尹长吉优化制作流程,记录不同季节和面水比、醒面时长,总结出“夏季减水、冬季延醒”的实用参数。队员们参与揉面、搓条、醒面全流程,梳理多种揉面、搓条技巧,让口传经验更易传承。
为扩大鱼线面影响力,实践队策划体验活动。在东夷小镇设置体验区,邀请游客尝试搓条、醒面,发放自制小贴士,介绍鱼线面与渔家生活的关联。同时,拍摄制作过程短视频,计划通过社交平台推广,让更多人了解这一渔家美食,助力其融入文旅消费场景。
文旅融合:串联资源+设计路线,打造非遗IP
实践队以非遗为支点,助力文旅融合。整合黑陶工坊、鱼线面作坊资源,设计“非遗”打卡路线。在小镇发放路线图,引导游客体验黑陶雕刻、鱼线面制作,打通非遗与海洋文旅场景。
此次实践,“农遗新韵”实践队从非遗传承实操、记录,到文旅融合推广,全程参与。通过优化技艺传承路径、拓展传播渠道、串联文旅资源,让黑陶、鱼线面两项涉海非遗更贴近大众,为日照海洋文化遗产传承与文旅融合注入青春动能,用实际行动书写非遗活化利用的实践篇章。(通讯员 张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