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笑谈[超话]【解码玉米田间事,探寻数智农耕路】社会实践曲阜师范大学曲园学子三下乡2025三下乡社会实践
为深入探究数字经济在传统粮食作物种植领域的应用成效,揭示技术创新对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作用路径,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星迹计划社会实践队于2025年7月12日-7月14日赴潍坊市坊子区玉米种植示范基地开展专项调研。实践队通过实地走访、座谈访谈、数据采集等方式,系统考察了当地玉米产业在数字化技术加持下的生产模式革新与产业价值提升,进一步深化了对"数字技术赋能传统农业"的认知。
初见:玉米地的耕地现状
实践队员进入村落范围后,映入眼帘的是连片分布的玉米种植区与集约化蔬菜大棚,耕地资源呈现典型的平原村落分布特征。但跟我们想象中不一样,地里忙活的大多是头发花白的老人。
“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啦,谁还愿意守着这几亩地哟。”正在给玉米除草的李大爷直起腰跟我们说。我们在村里转了转,发现确实这样,好多家庭都是老两口在种地,家里的壮劳力要么去了城里工厂,要么做了小生意。村里的耕地不少,但因为人手不够,有些地块还在用最传统的方式耕种——我们看到有大叔背着沉重的药桶在打农药,汗水把衣服浸得透湿。
村里的收入主要还是靠种地,虽然也有人搞点副业,但跟数字沾边的活儿几乎没有。有户人家的儿子在城里开网店,算是跟“数字”挨得最近的了,但大爷说“那都是年轻人的事,跟咱种地没关系”。
深入:数字技术初露头角
原以为数字技术在村落耕地利用中处于空白状态,实地调研却发现已有初步渗透。在村集体合作社的示范田内,可见多组“白色小箱子,合作社负责人介绍,这是土壤湿度传感器,“以前浇水全凭感觉,有时候浇多了涝着,有时候浇少了旱着。现在这玩意儿埋在地里,手机上就能看土壤干不干,该浇水的时候它还会提醒,省了不少事。” 该设备通过实时采集土壤水分数据,经物联网传输至终端系统,实现了灌溉决策的精准化。
调研中还发现,合作社统筹购置了小型无人机。王大哥说这是用来给大片农田打药。“以前十亩地三个人得忙一天,现在无人机飞两小时就搞定,还打得均匀。”不过他也说,这玩意儿贵得很,一般农户可买不起,也就合作社能试试。
尽管出现技术应用的 “微光”,但数字技术在农户层面的渗透率仍处于较低水平。我们问了十几户人家,大多说“听说过智能手机能种地,但咱不会用”。有位大妈指着手机里的天气APP说:“也就看看天气预报,别的啥也不会弄。”村里的信号也不太给力,有些地块连4G都时有时无,更别说用那些需要联网的设备了。
手记:数字技术新期望
调研时发现,当地农户对农业数字技术存在潜在的接纳意愿。“要是真能省力,谁不想啊?”张大妈说,“就是怕学不会,也怕买了设备用不起。
村民张大妈的表述反映出普遍心态,但其认知中存在双重顾虑:一是数字技能习得门槛,二是设备购置成本压力。比如能自动浇水的设备,不用学复杂操作;或者有专门的人来教他们用手机卖菜,不用再拉着车跑几十里地去赶集。村里的干部说,最近镇上要组织培训班,教大家用电商平台,好多人都报名了,想看看能不能把自家的蔬菜卖得远点。
调研表明,数字技术下沉乡村需构建适配性应用体系:一方面需推动农业数字化设备的低成本化与操作傻瓜化,另一方面应完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唯有兼顾农户实际支付能力与技能水平,才能加速数字技术与耕地利用的深度融合,推动传统农耕模式向智慧农业转型。
离开村子那天,我们看到夕阳下的田埂上,王大哥正用手机操控着无人机起飞。金色的光洒在田地里,也洒在那架嗡嗡作响的无人机上,感觉像是给这片土地照进了一束新的光。
投稿人: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2025星迹计划实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