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笑谈[超话]【黄河岸边探农情,濮庄田畴话振兴】
数智赋能,乡村振兴,为探查农情,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星光不负守田人”社会实践队于2025年7月10日-7月12日走访调研黄河下游典型省份,在菏泽市戚姬寺村、南王店镇、黄店镇,临清市金郝庄镇周庄村、张庄联合村等地开展实地调研,通过分组对村书记、种粮大户、普通农户等不同主体进行走访交流,深入了解黄河下游地区现代化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使用和普及程度。
在国家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濮庄村的农业发展状况成为观察基层实践的一个窗口。7月11日,实践队员走进濮庄村,实地探访当地农业灌溉情况。据村书记介绍,该村农业用水主要依赖黄河水与机井抽水灌溉,村内已铺设地下管道便于浇水灌溉,但尚未普及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灌溉方式仍以大水漫灌为主。
“现在用的地下管道是之前上级政策支持安装的,确实方便了不少,但要说节水,还得靠喷灌。”村书记坦言,喷灌技术不仅能节约用水,还能让水流更均匀地覆盖农田,避免因地势差异导致的灌溉不均问题。然而,传统灌溉模式与现代化农业的节水需求之间,还存在明显差距。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 (2024—2035 年)》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成为农业强国的鲜明底色。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也强调,要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濮庄村作为黄河流域的农业村庄,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既是生态保护的重要环节,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其灌溉现状反映出部分农村地区在落实相关政策、实现节水转型中的共性难题。
为何节水灌溉技术难以在濮庄村落地?——“主要还是资金周转困难,而且缺乏针对性的政策支持。”村书记的回答引发实践队员的思考。他解释,喷灌设备的购置与安装需要一笔不小的投入,单单依靠村集体资金难以承担;同时,目前针对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的专项政策支持不足,仅有的管道设施也是此前借助上级政策才得以建成。实践队员观察到,这种“有需求、缺支持”的状况,使得村庄在农业现代化转型中步履迟缓。
《乡村全面振兴规划 (2024—2027年)》提出,要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濮庄村的情况显示,在政策落实过程中,如何通过精准的政策倾斜与充足的资金扶持,帮助类似村庄突破节水技术推广的瓶颈,仍是基层农业发展需要破解的课题,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任务之一。
实践队员了解到,该村农业生产已基本实现机械化,耕地、播种、收割等环节多依赖拖拉机等农机完成,“现在基本不用太多人工,没农机的农户会雇有设备的村民帮忙,效率比以前高多了。” 村书记说。
通过实地走访,实践队员发现,濮庄村的农业发展困境并非个例,而是部分农村地区在传统与现代转型中的缩影。一方面,机械化普及已是大势所趋,多数农村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机参与占比大幅提升,为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节水技术推广滞后、资金政策支持不足等问题,仍制约着农业现代化进程。
本次实践中,“星光不负守田人”社会实践队成员通过对菏泽市、聊城市等乡镇进行实地走访调研,亲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对引黄灌区农业的影响,让黄河岸边涌动的 “数智故事” 顺着奔流的河脉传向更远的地方,让青春的蓬勃力量如千帆竞发,汇入流域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壮阔浪潮。当数智化的微光浸润母亲河的每一滴碧水,那些奔涌的浪花里,正孕育着缀满希望与星辰的丰硕未来。(通讯员 陈庆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