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笑谈[超话]曲园学子三下乡:踏访日照涉海非遗,绘就文旅融合图景
“黑陶的黑色并非染色或施釉,而是通过高温渗碳法形成,这门技艺曾消失数千年,如今在日照重焕生机。”在黑陶博物馆内,负责人李国庆向实践队员介绍。7月10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农遗新韵”实践队走进日照市,先后探访黑陶博物馆与东夷小镇,围绕涉海类非遗的地理空间分布及旅游产品优化展开调研,探寻海洋文化遗产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黑陶承古韵,海岸显渊源
刚走进黑陶博物馆,队员们就被馆内陈列的一件件黑陶制品所吸引。负责人李国庆接着带领实践队员前往展览板,对日照黑陶声名远播的三个重要历史节点进行了讲述。实践队员了解到雕塑家裘志海,自掏腰包在日照建窑建场,一点点摸索,最终成功复刻出黑陶技艺,为这份文化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展厅深处,两城地区出土的蛋壳陶杯无疑是镇馆之宝。队员们凑近展柜,仔细观察着这件黑陶之最,当听到负责人说其最薄处仅0.2至0.3毫米,他们不禁感叹古代工匠的超凡技艺。队员们一边听着讲解,一边快速记录,时不时还相互交流着自己的感受。之后,负责人示范完制坯动作,队员们轮流上前尝试。他们按指导的姿势握住工具,将陶泥固定在转盘上,手指随着转盘转动按压陶泥,最终柔出心中所想的形状。
面里藏渔趣,街巷传技艺
离开博物馆,实践队来到东夷小镇,在古色古香的街巷中寻访另一项涉海非遗——鱼线面。传承人尹长吉的作坊前,热气腾腾的面锅旁,细如发丝的面条在沸水中翻腾,引得队员们驻足围观。
作为渔家饮食文化的代表,鱼线面的诞生与日照沿海渔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尹长吉向队员们详细介绍道,这门技艺以新鲜海鱼和面粉为原料,经过反复捶打、拉伸而成,成品不仅细软耐煮,保留海鲜的鲜美,还便于储存携带,曾是渔民出海时的必备食物。队员们一边听着,一边观察着尹长吉制作鱼线面的过程,看着他娴熟地捶打、拉伸面团,不一会儿就变成细如发丝的面条,都忍不住为这门技艺点赞。
观看完制作完鱼线面,队员们绘制以鱼线面为主题的小书签作为文创产品。他们找来卡纸、彩笔,围坐在作坊外的小桌旁,在书签上写下鱼线面里的渔家故事等字样。制作完成后,队员们将这些书签送给来小镇游玩的游客,让更多人了解鱼线面这一非遗美食。
尹长吉还告诉队员们,目前正尝试与周边民宿合作,推出渔家早餐套餐,让这道非遗美食更好地融入旅游产业链条。实践队的队员们在小镇里继续探索,发现类似的涉海非遗还有渔民号子、贝雕等,它们依托着滨海的区位优势形成了集聚效应,构成了丰富的海洋文化体验场景。队员们一边走访,一边记录着这些非遗项目的运营模式和发展现状,为后续的调研分析积累素材。
绘就分布图,探索新路径
黑陶与鱼线面等涉海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不仅为日照文旅产业注入了独特魅力,更成为激活海洋文化基因、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实践团队在调研中发现,当地正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让这些古老技艺焕发新生,不少年轻人也开始主动参与到传承队伍中。“黑陶的纹路里藏着海洋的故事,我想把这些故事通过新的设计讲给更多人听。”一位学习黑陶制作的年轻匠人向队员们分享道。
在日照的海岸线上,涉海非遗正以古今交融的姿态,谱写着海洋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叙事。未来,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大与创新路径的拓宽,这些承载着先民智慧的技艺必将释放出更强劲的能量,为滨海振兴增添独特光彩,让千年海洋文明在新时代浪潮中持续闪耀。
农遗新韵实践队此次日照之行,不仅是一次对涉海类非遗的深度解码,更是一次对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实地探寻。实践队员们将带着调研中收获的思考与感悟,继续深耕非遗保护与文旅发展的结合点,以青年视角挖掘文化价值,以实际行动助力非遗活态传承,为推动海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青春智慧,在服务地方发展的实践中践行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通讯员 张艺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