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笑谈[超话]【地理与与旅游学院暑假社会实践】——临沂访古:银雀山汉简中的兵学

博速搞笑 2025-08-01 10:41:30

秦岭笑谈[超话]【地理与与旅游学院暑假社会实践】——临沂访古:银雀山汉简中的兵学智慧传承

当文化传承与学术研究的双翼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之时,2025年7月27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非遗探查实践队”临沂分队走进临沂市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先后探访汉墓遗址展区、竹简文献展厅、孙武文化长廊及兵学研究中心,旨在揭开银雀山汉简的神秘面纱,探寻《孙子兵法》的千年传承脉络,探索古代兵学智慧与当代社会的融合路径。

汉墓展厅的历史密码:竹简的千年回响

实践队的首站是银雀山汉墓遗址展区。步入复原的二号墓墓室场景,队员们被眼前的考古现场还原所震撼:按照1:1比例复原的木椁内,整齐排列着模拟的竹简堆积层,讲解员指着椁室西侧的位置介绍:“1972年考古工作者就是在这里发现了32枚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竹简,其纪年为后续确定墓葬年代提供了关键依据。”透过玻璃展柜,队员们看到了出土时的竹简残片——青灰色的竹片上,隶书文字虽已斑驳,却依然能辨认出“正月大”“二月小”等字样,与《史记》中关于汉初历法的记载相互印证。

兵法竹简的学术突破:版本与校勘的革命

移步至竹简文献专题展厅,“银雀山汉简与《孙子兵法》版本学”展区成为实践队重点考察的区域。讲解员指着一组排列整齐的展柜介绍:“传世《孙子兵法》仅有13篇,而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本包含18篇,其中5篇为失传已久的佚文,这是中国兵学研究史上的重大发现。”队员们凑近展柜,只见“吴问”篇竹简详细记载了孙武与吴王论及晋国六卿兴亡的对话,其中关于“亩大而税轻”的论述,为研究春秋时期土地制度提供了全新视角,与《国语》《左传》的记载相互补充,展现了孙武不仅是军事家,更是深刻洞察社会变革的思想家。

展区中央的对比展板系统呈现了三大版本的传承脉络:银雀山汉简本(公元前140-前118年)、北宋《武经七书》本、南宋《十一家注孙子》本。队员们注意到,汉简本“谋攻篇”中“不战而屈人之兵”一句,在后世版本中被改为“不战而屈人之兵者”,多出来的“者”字改变了句式结构。随行的历史系教授补充道:“这5篇佚文不仅丰富了《孙子兵法》的内容,更修正了历代传抄造成的文字讹误,为还原兵法原貌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据。”

孙武的兵学世界:从家族传承到兵圣传奇

孙武文化长廊以时间轴的形式展现了兵圣的生平轨迹。入口处的青铜浮雕上,青年孙武身着齐地服饰,背负行囊向东方远眺,讲解员介绍:“孙武出身齐国军事世家,祖父田书因伐莒有功被景公赐姓孙氏,家族传承的《司马穰苴兵法》为其兵学思想奠定了基础。”浮雕旁的家族谱系图清晰标注着从田完奔齐到孙武奔吴的世系,队员们注意到,孙武的叔父田穰苴正是《司马法》的作者,这种家族学术传承让队员们理解了《孙子兵法》深厚的思想渊源。

展区尽头的“兵圣思想的当代价值”板块引发队员热烈讨论。这里陈列着中外学者研究《孙子兵法》的著作,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对孙武思想的借鉴,到现代管理学将“知己知彼”应用于商业竞争,甚至还有体育教练用“避实击虚”指导战术布置。

战例展区的活态演绎:兵法思想的实战印证

战例互动体验区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展现得淋漓尽致。“城濮之战”展区的多媒体剧场正在播放动画短片。画面中,晋文公“退避三舍”诱敌深入,楚军主帅子玉轻敌冒进,最终晋军大胜。队员们边看边记录,发现这场战役完美诠释了《孙子兵法》“兵者,诡道也”的谋略思想。短片结束后,互动问答屏弹出问题:“城濮之战中晋军使用了哪几种《孙子兵法》中的战术?”队员们结合展区资料,答出“利而诱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等策略,加深了对兵法思想的理解。

当代传承的多维探索:从学术研究到文化传播

实践队的最后一站是博物馆文创中心。这些文创产品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创意融合。从印有汉简文字的书签、折扇,到将“知己知彼”等名句转化为表情包的文创贴纸,再到用3D打印技术复刻的竹简模型,每一件产品都体现着兵学文化的现代表达。工作人员告诉队员:“最受欢迎的是《孙子兵法》青少年读本,我们根据汉简本佚文补充了生动的案例,让古籍不再晦涩。”

离开博物馆时,夕阳的余晖洒在馆前的孙武雕像上。实践队队员们纷纷表示,这次临沂之行不仅厘清了《孙子兵法》的版本演变脉络,更感受到兵学智慧在当代社会的鲜活生命力。文化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在理解历史的基础上,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转化。

0 阅读:0
博速搞笑

博速搞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