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赋能兴沃野 数智润灌促农兴】曲阜师范大学 社会实践 曲园学子三下乡 三下乡 山东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农业大省,山东省引黄灌区肩负保障粮食安全与生态保护的双重使命。为深入了解数智技术在农业节水灌溉中的应用,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星光不负守田人”社会实践队于7月10至12日,赴山东省菏泽市、聊城市的典型村庄开展调研,通过走访田间、对话农户与农技人员、考察灌溉设施,实地探寻技术推广路径,以期为引黄灌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收集一线数据。
阡陌问水察农情,节水现状精准绘
实践队员首先走进菏泽市定陶区参观标准化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从南王店镇闫经理了解到: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的支撑,先进农机装备和现代化节水灌溉技术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具。当地浅埋式滴灌技术已在本地区实现较大面积覆盖。过去采用大水漫灌每亩地用水量大,成效低,如今改用滴灌技术后,有效避免了土壤板结,每亩用水量降至 20 立方米以内,效率大大提高,充分彰显节水技术的实效。但实践队员与村民的交谈后发现,机井项目有效缓解了灌溉用水需求,但部分区域仍存在机井覆盖率不足、水源短缺等问题;另外,大型滴灌设备在碎片化农田中推广的可实现性不高。当地正通过改造提升已建高标准农田、实行灌溉网格化群众自护模式,破解“设施老化、水源不足”的难题。
智水润禾赋新能,灌区升级促振兴
在聊城市临清市金郝庄镇,实践队员重点关注了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里的“泵站+管灌”智能设施,参观了智能控制系统的操作界面。这些设施依托5G技术,将黄河水转化为田间“自来水”,通过电脑和手机APP即可调控生产过程。数据传输到平台后,AI分析会给出个性化方案,帮农户做决策,从而变“凭经验”为“按数据”用水,不务农时,大大提高农田的管理效率。据当地工作人员介绍,当地今年小麦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智能灌溉等技术助力下,实现“产量品质双提升”;现在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模拟供水过程代替过去按区县计划配水,靠经验放水的供水过程,解决了科学性和及时性都不够的难题。自动生成最优配水方案,每年能节水6000万立方米,扩大灌溉面积10万亩。这种“数据驱动”的精准供水模式,让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了质的提升,凸显了数智技术赋能现代化农业的“全局价值”。
青春助农献策行,振兴共绘丰收图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三天的调研收集了百余组数据、10余小时访谈素材,为引黄灌区节水技术推广提供青年视角。实践队员在调研中发现,现代化农业离不开“人、技、地”的协同:菏泽市定陶区则培育大型农机、现代化农业等新兴产业,推动农业向集约化、标准化、生态化转型,临清市通过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农机现代化升级,让智能灌溉设备发挥更大效能。对比不同地区的节水农业灌溉技术发展情况,实践队员积极为技术推广建言献策。例如,在临清市金郝庄镇张庄联合村,队员们看到智能灌溉设备虽已普及,但部分老年农户仍对操作流程不熟悉。为此,实践队员提出制作图文并茂的操作手册,或联合村两委开展“一对一”培训,让技术真正“用起来”。未来现代化节水农业的发展,推进乡村振兴需要社会各方的合作:企业需要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效益;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如节水灌溉、智能农业等,让农业生产更高效、更环保、更智能。实践队员也将继续深入总结实践经验,解码更多节水增效的实践路径,加大节水农业灌溉设备的网络宣传力度,以青春视角为农业现代化献策。(通讯员 梁静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