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性木兰生物量和形态特征对养分时间异质性的响应养分时间异质性和长时间的高密度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根系生物量值的积累,密度的高低对茎生物量值没有促进作用,养分时间异质性对茎生物量的积累具有促进作用。 低密度条件下叶生物量值较高密度条件高,养分时间异质性在高密度条件下显著促进叶生物量值的积累。 密度对总生物量值没有显著影响,养分时间异质性对植株总生物量的积累具有促进作用。后期高密度竞争促进根冠比值的增加,养分的时间异质性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 即在实验中后期高密度的对照组较低密度的高,说明密度导致的资源竞争促进了植株的向上生长,当地下部分资源竞争激烈(或缺乏)时,植株会调整生长策略,通过增加株高而提升地上部分的资源竞争力,密度对养分时间异质性处理的影响波动较大,没有明显的响应趋势。在养分一直保持适中的条件下,低密度后期主茎直径更高,高密度后期主茎直径最低;养分时间的异质性对主茎直径的增减没有显著影响。 养分时间异质性对单性木兰荧光参数的影响 与水分时间异质性变化一致,养分时间异质性条件下,Y(II)、ETR 和 qP值表现为低密度>高密度,Fm 值为低密度<高密度,Fv/Fm、Fo、Y(NO)、Y(NO)值整体对密度效应不显著。 Y(II)、ETR、qP 和 Fm 值随时间推移整体呈下降趋势,Y(NO)与 Y(NO)随时间推移整体呈上升趋势,Fv/Fm 和 Fo值整体表现出对时间效应不显著。 两种密度条件下养分时间异质性和无异质性处理组的比较分析显示,96 组荧光参数值中,有 70 组数据显示为时间异质性处理组<无异质性处理组和无显著差异组(占比 20%左右); 有 26 组数据显示为时间异质性处理组>无异质性处理组,其中以 T6 时期有 9 组数据为时间异质性处理组>无异质性处理组,T3 时期有 6 组数据为时间异质性处理组>无异质性处理组。 对于中期回升,后期下降这一现象,我们认为这一方面指示了时间异质性处理下,植株光合能力在前中期表现出对资源充分(高养)的有利偏好,另一方面,说明在经历第一次养分时间异质性处理后,植株启动了抗性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得到提升,使自身光合能力得到维持。 但当这种资源极端异质性(养分高/)持续,植株的抗性系统最终受到损害,自我修复能力降低,尤其是当其他非生物因子(如:高密度产生的竞争)复合作用时,植株将在短暂的自我修复能力提升后逐渐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背景值(季相)的改变,植株的长势和光合能力逐渐受到限制,但是经历多次养分时间异质性后,植株的光合潜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激发,时间异质性突破季相限制成为主导控制因素。两种密度条件下植株对养分时间异质性的动态响应显示:与水分时间异质性变化规律一致,相比于养分无异质条件下特征值的线性下调,时间异质性处理组是波动式下调的。 低密度条件下植株的特征值对养分时间异质性的响应更敏感,高密度条件下则稍显迟钝。前期和中期规律一致,植株的光和能力/潜能表现为对养分的两级分化(高/低)作出敏感反应,养分高时,光和能力/潜能高,养分低时,光和能力/潜能低;后期规律则相反,养分高时光和能力/潜能低,养分低时光和能力/潜能高。 早期的养分时间异质性对单性木兰后期养分适应性的影响 早期养分的时间异质性有利于生物量积累及后期对养分胁迫的响应,这种影响在低密度种群中更显著,并且在不同密度下早期养分的时间异质性对植物后期的可塑性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密度条件下,多个生物量特征均在适中和高养养分处理下表现出显著差异,高密度条件下,除根生物量外的其余生物量特征均在低养处理下表现出显著差异。 两种密度条件下,叶生物量特征和根冠比特征在二轮养分的处理中均表现出显著差异。 两种密度条件下,根生物量特征对早期养分时间同质性和养分时间异质性的响应表现为密度造成的差异较小,养分的时间同质性和异质性间差异显著,均为养分时间同质性<异质性。 早期两种养分经历对茎生物量特征的影响表现为,养分时间同质性处理在两种密度条件下无显著差异,养分时间异质性处理在高低两种密度条件下存在显著差异; 同一密度下,养分的时间同质性和异质性间差异显著,均表现为养分时间同质性<异质性;叶生物量特征对早期两种养分经历的响应差异不显著;同一养分经历对不同密度的响应具有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低密度>高密度。 低密度早期养分时间异质性处理的根和叶生物量特征,以及高密度早期养分时间异质性处理的根、茎、叶生物量特征对对后期不同养分条件产生差异性的响应,表现为低养和中养无差异,高养促进生物量积累。 5 个生物量特征对密度和第二轮处理及其交互作用因子均表现出显著差异响应,根生物量特征对密度、第一轮处理、第二轮处理及其交互作用的所有组合因子均表现出显著差异性响应
单性木兰生物量和形态特征对养分时间异质性的响应养分时间异质性和长时间的高密度竞争
鲁滨逊每日日记
2024-09-10 20:21:08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