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词言志,把词的视野从花前月下转向士人的内心世界,是“以诗为词”的重要表现。 “

鲁滨逊每日日记 2024-09-04 18:39:14

用词言志,把词的视野从花前月下转向士人的内心世界,是“以诗为词”的重要表现。 “作者不是生活的旁观者,他从思想感情上直接参与进去了。他是亲见亲闻,亲身感受、体验了这段生活,同自己的对象一同品尝了生活中所有的悲苦与欢笑,并且是带着自己强烈的爱憎感情来写这些的。”     词不再是“代女子作闺音”的工具,而用以抒发“主观”和“自我”,体现词人的主体意识。秦观在词中以自己的视角和情感为出发点,自然顺畅地抒发自我情感。 如《满庭芳·其二》:红蓼花繁,黄芦叶乱,夜深玉露初零。霁天空阔,云淡楚江清。独棹孤篷小艇,悠悠过、烟渚沙汀。金钩细,丝纶慢卷,牵动一潭星。时时,横短笛,清风皓月,相与忘形。任人笑生涯 ,泛梗飘萍。饮罢不妨醉卧,尘劳事、有耳谁听?江风静,日高未起,枕上酒微醒。 这是一首渔父词。渔父作为文学形象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楚辞·渔父》写屈原被楚王放逐后,在江边行吟遇见渔父。当屈原说出自己的痛苦时,渔父劝导屈原:“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当渔父不能说服屈原后,他莞尔一笑,歌唱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渔父不凝滞于物,能做到和光同尘、与世沉浮。 因此,渔父作为一个具有大智慧的隐者形象而被后世吟咏。 秦观在夜间泛舟垂钓。在天宇开霁、透明澄澈的环境下,词人的心灵被清风皓月和悠扬笛声荡涤了,他开始对自我人生进行理性的观照:往生如一介浮萍般为生计左右奔波,漂泊不定。       仕与隐的矛盾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痛苦,不如通过醉饮暂时麻痹自我,随缘自适,物我两忘。 秦观在宇宙情怀的荡涤下,堪破了“尘劳事”,回归到了无所牵挂的洒脱本真的生活状态。 本词突破了娱宾遣兴的传统功能,曲折抒发了隐逸情怀和出世归隐之思,作者对回归天地之间,无所羁绊之自由精神的向往都溢于词中。       又如《长相思》(“铁瓮城高”)一词上阕追忆自己在扬州时的冶游生活,下阕由意中人凄绝怨慕的筝 声引起了秦观的身世之感。 当时的秦观经历了两次应举不第,不免心生叹老嗟卑之悲,“晓镜堪羞,潘鬓点、吴霜渐稠”,仕途偃蹇、坎廪失职的经历使秦观和潘岳一样,正值壮年却早生白发,末句“幸于飞、鸳鸯未老,不应同是悲秋”一笔宕开,表明词人意志并未完全消沉,欲拂去心头的阴霾,重新去争取美好的前程。     此词由男女离合情事自然过渡到自身“士不遇”的贫士之悲,极大地扩充了词的情感容量。 “它在艳情的躯壳里注入了新血液———有关身世遭遇的凄情哀思”,客观上就把诗言志的功能引入词中,推动了词的诗化。

0 阅读:0
鲁滨逊每日日记

鲁滨逊每日日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