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体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词体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两个矛盾。 其一,词乐文是随着隋唐燕乐的兴盛而起的一种音学。 “‘依曲拍为句’这种以词合乐的方式出现后,曲调才转为词调,词体也在这时始告确立。”我国自上古时期就建立了诗教、乐教、政教结合的礼乐制度,并且主张音乐要雅正中和。 词作为一种附属于燕乐的文体,伴随着异域音乐而产生,其风格和士大夫所推崇的雅乐相悖。 此外,根据曲来作词的创作方式,遭到了宋人的诟病。 王安石曾说:“古之歌者,皆先为词,后有声,故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如今先撰腔子,后填词,却是‘永依声’也。” 传统诗文的创作方式是先有喷薄欲出的感情郁积于心中,而后形诸咏叹,可词最初却依附于音乐,为了配合音乐而作词。大抵在宋人心中,“依曲拍为句”的作词方法妨碍了作者心声的自由表达。 其二,词最初流行于民间,天生具有慕艳尚欲的特质,而“入于酒肉嬉游服饰玩好书画之中,而必争 名竞利以求快其欲” 是唐宋庶族知识分子普遍的价值追求,再加上宋朝统治者对“歌儿舞女”式的消遣享乐进行别有用意的提倡,词找到了最适宜它成长的社会土壤。 人是感性的存在物,北宋士大夫将娱乐消遣时的关注点聚焦在花前月下妙龄女郎的纤纤玉指及婉转歌喉上,以期获得感官上的享受。 他们咀味于绮筵之间,妄想把这短暂的快乐延续下去,于是纷纷染指小词。 在消遣过后,士大夫会对逝去的欢娱进行理性的反思,儒家伦理纲常将士大夫的思想、意识严格地控制在宗法伦理的范围之内,士大夫用严格的道德伦理来约束自身行为,不断内求以期达到自我人格的完善。 所以宋人对词的态度可谓是又爱又恨,一方面禁不住词的诱惑,创作小词,一方面又鄙视词体。 好在北宋的士大夫没有一味对词进行指摘,而是改变词的题材和风格,净化词的传统题材,使之符合儒家传统文化振兴的需要。 词体文学的特征与士大夫对词体的批判这对矛盾,逐渐在对立中走向统一,推动士大夫有意地进行“以诗为词”的创作。
词体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词体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两个矛
鲁滨逊每日日记
2024-09-04 18:39:1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