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中期,以苏轼为核心的元祐词人发起了词的“诗化运动”,他们引诗句、诗法、诗心入词,提高词格。 秦观作为北宋“婉约正宗”,虽不像其他苏门弟子一般跟随其师的脚步,大刀阔斧地以“诗”为标尺对词进行改造,但他在坚持词体“婉约协律”的原则之下,将诗歌创作的技法和自我情志意趣融入词中,客观上扩大了词境,提高了词格,构成词体诗化的重要一环。 “以诗为词”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北宋陈师道《后山诗话》中:“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这是陈师道对苏轼词的评价,虽然还不具理论建构意义,但它在之后所产生的影响,已经超越具体的评价对象,有了普遍的价值。 “以诗为词”作为一个词学命题,既不始于东坡也不止于东坡,其滥觞可以追溯到晚唐五代。 韦庄为典雅华贵、浮艳虚华的花间词注入新的活力。 虽然韦庄的词内容不够广泛,描写不够深刻,但他直抒胸臆,用词书写自我主观的感情,这是词的诗化的一个进展,韦庄词也成为了后世“以诗为词”的滥觞。 南唐词不再拘泥于歌舞言情,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融入了家国天下的忧思和高朋雅会的意趣。 到了宋代,晏殊将理性的思考与温润的节制融入词作,其词表现了北宋承平时期王公贵族优渥从容的娱乐生活,具有一定的写实性。 范仲淹以西北边塞生活为题材,在词中描绘了西北秋日的战地风情,风格悲凉苍郁。 欧阳修将乐观的态度和疏放的个性写入词中,用词体抒发了遣怀的豪兴,促使词风由柔软情调向丈夫豪气转变并影响了苏轼的“以诗为词”。 柳永将游子之思、羁旅疲惫的寒士情怀融入词中,又用清新灵动的笔调描绘城市风光,扩大了词的题材和境界。王安石的《金陵怀古》融入了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开辟了以词怀古咏史的新题材。 总之,这些将词“诗化”的创作行为虽无法确定是否是作者有意为之,但都推动了词的“破体”发展, 为北宋中后期“以诗为词”的真正确立奠定了基础。 理清“以诗为词”的内涵,是研究“以诗为词”的基本问题。 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认为:“‘以诗为词’按照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把诗的作法、风格引入词中。” 张高评指出:“诗词若作新奇之创意组合,立足于词,以词为主体,移置融入诗歌之风格特质,经由会通化成、截长补短,于是原本隶属于诗歌之题材、主题、语汇、意象、风格,凭借新奇组合,而体现于 词体中,此之谓‘以诗为词’。”
北宋中期,以苏轼为核心的元祐词人发起了词的“诗化运动”,他们引诗句、诗法、诗心入
鲁滨逊每日日记
2024-09-04 03:52:29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