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好议论,“议论”两字,是伴随宋学开创而俱至的基本精神。 宋代由于开国以来实行的“重内轻外”和“崇文抑武”的政策、国家版图的收缩和内忧外患的局面,使得宋人形成了内敛细腻、少行动、多思考、好思辨的文化性格。 自然界的风吹草动或是社会人事的变迁,都会引起宋人强烈的感情冲动和深沉的人生领悟。所以宋诗文中多理性的探讨和对历史的沉思,“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共同特征。 词本与诗有亲缘,故将宋诗的议论化特点引入词中,也是十分自然的。 夏承焘曾指出:“杜韩以议论为诗,宋人推其波以及词。”苏词中很多内容上甚至已毫无儿女之态,而是宣扬性理之学和对生命意义的终极思考, 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西江月》“平山堂”)、“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临江仙》“夜饮东坡醉复醒”)…… 自宋初以来,王公贵族都过着浑浑噩噩、得过且过的生活,对于危机四伏的国事充耳不闻,王安石在六朝古都金陵登高望远,反思历史:金陵城见证了太多王朝的兴衰败亡,如若宋王朝还是耽溺于声色犬马不知奋发图强,历史的悲剧是否还会重演? 王安石借词中的议论抒发了对国事的担忧:“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桂枝香·金陵怀古》)王苏二人作为当时的文坛领袖,都积极地将议论引入词中。继王、苏之后,黄庭坚将议论引入词中并与宋学义理融为一体。 其《清平乐》:“几回笑口能开,少年不肯重来。借问牛山戏马,今为谁姓池台?”化用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流露岁月如梭、人生苦短、好景不再的感慨。 将议论融入词中,是宋学繁荣期知识分子的有意选择和时代的必然趋势。 《宋史》记载秦观“少豪隽,慷慨溢于文词,举进士不中。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读兵家书与己意合”。 秦观作为一位关注社会现实和国计民生的文人,又是宋学大家苏轼器重的门生,他不可能不受时代氛围及其师的影响,故他在词中,也表达了自我的认识和思考,加入了议论的话语。 历代而下,词论家认为秦观词自开蹊径,与苏轼等元祐词人有不同的审美追求,而忽略了秦观在词学诗化运动中的作用。 秦观能坚守词婉约正宗的本位,采用了兼收并蓄的方法适当地对词进行“破体”改造,这无疑代表了秦 观迎合时代趋势,对词进行诗化的努力。
宋人好议论,“议论”两字,是伴随宋学开创而俱至的基本精神。 宋代由于开国以来实行
鲁滨逊每日日记
2024-09-04 18:39:16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