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2月中旬,中国人民解放军丹东第50军政委任荣带着一名翻译,一名警卫,以

文史充点站 2025-08-09 12:22:32

1959年2月中旬,中国人民解放军丹东第50军政委任荣带着一名翻译,一名警卫,以及两位女子,登上了开往朝鲜平壤的国际列车。 北京前往平壤的国际列车上,解放军第50军政委任荣正护送两位女性前往朝鲜,其中一位叫刘思齐,她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丈夫毛岸英扫墓。 列车到达平壤后的第二天,一行人来到大榆洞志愿军烈士陵园,任荣指着山坡上一座白色圆形墓冢说:“那就是毛岸英同志的墓。”刘思齐听后立即跪倒在墓前,这是她第一次见到丈夫的墓地。 毛岸英参加志愿军时,只告诉刘思齐要去远方出差几个月,可惜他在朝鲜大榆洞志愿军司令部牺牲,这个消息直到几个月后才传到北京,毛主席也是那时才知道儿子已经不在人世。 面对每周都来看望的儿媳,毛主席强忍着内心的痛苦,没有告诉她真相,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志愿军陆续回国,刘思齐还在等着丈夫归来,直到1954年初她偶然看到毛岸英穿志愿军军装的照片,才开始怀疑。 毛主席最终不得不把实情告诉刘思齐,为了帮她走出阴霾,老人安排她去苏联莫斯科大学学习,希望换个环境能让她重新振作起来,1957年刘思齐学成回国,被分配到中科院从事俄语翻译工作。 但回国后的刘思齐依然沉浸在失去丈夫的痛苦中,毛主席多次劝她考虑再婚,都被她婉言拒绝,1958年底,刘思齐对毛主席说:“我连他的墓都没有去过,怎么能考虑其他的事情?” 这句话让毛主席决定安排刘思齐去朝鲜扫墓,他专门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钱,给刘思齐买了几身新衣服,临行前还特意交代,这是家庭私事,不要惊动朝鲜方面的官员。 在朝鲜的几天里,刘思齐不仅祭奠了丈夫,还参观了毛岸英生前工作过的地方,朝鲜人民军的同志向她详细介绍了毛岸英牺牲当天的情况,让她对丈夫的最后时刻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扫墓回来后刘思齐的心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她开始重新考虑人生规划,也不再拒绝毛主席关于再婚的建议,经过朋友介绍,她认识了刚从苏联留学回来的技术专家杨茂之。 杨茂之是山西人,比刘思齐大6岁,在苏联学习了8年机械制造专业,毛主席得知这个情况后,特意了解了杨茂之的家庭背景和个人品格,认为这个人比较可靠。 1962年春天,刘思齐与杨茂之举行了简单的婚礼,毛主席为了表示祝贺,特意写了一首《卜算子·咏梅》送给新人,词中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婚后的刘思齐生活逐渐步入正轨,她和杨茂之育有4个子女,一家人生活得很和睦,杨茂之对刘思齐的过去非常理解和尊重,从不介意她曾经的经历。 刘思齐在工作上也很有成就,她长期从事俄语翻译工作,翻译了大量科技文献,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贡献,退休后她还经常参加一些纪念活动,讲述那段历史。 2018年,89岁的刘思齐再次访问朝鲜,这是她第二次来到丈夫的墓前,与59年前不同,这次她带着子女一起来,向他们介绍那段历史,让年轻一代了解先辈的故事。 在朝鲜期间,刘思齐还见到了当年的一些老战友,他们向她回忆了毛岸英在朝鲜的工作和生活情况,让她对丈夫的最后岁月有了更多了解。 2022年,92岁的刘思齐在北京去世,她的一生经历了太多起伏,从20多岁失去丈夫,到30多岁重新开始,再到90多岁安详离世,她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生命的坚韧。   信源:痛彻心肺的怀念:刘思齐赴朝祭扫毛岸英牺牲地. 中国日报网

0 阅读:53

猜你喜欢

文史充点站

文史充点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