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蒋的黄金搭档何应钦,为何后世对其评价毁誉参半? 1890年何应钦出生在贵州兴

文史充点站 2025-08-09 14:22:34

老蒋的黄金搭档何应钦,为何后世对其评价毁誉参半? 1890年何应钦出生在贵州兴义县的一个商人家庭,父亲经营着当地最大的当铺,他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记忆力,能背诵整本《三字经》和《千字文》,在县里小有名气,20岁时,他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贵州陆军小学,随后被保送到日本振武学校深造。 在日本期间何应钦与蒋介石成为同窗好友,两人经常一起讨论军事理论,还曾在东京的中国留学生聚会上发表演讲,1916年何应钦学成回国,先后在贵州军队中担任营长、团长等职务。 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蒋介石力荐何应钦担任总教官,当时何应钦已是少将军衔,在黄埔军校中地位仅次于校长蒋介石,他负责制定军校的训练大纲,培养出了许多后来的国民党高级将领。 1925年棉湖之战成为何应钦军事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当时陈炯明率2万大军围攻汕头,何应钦只有3000名黄埔学生兵,他采用夜袭战术,趁敌军不备突击指挥部,最终以少胜多击败陈炯明,这一战让何应钦在国民革命军中声名鹊起。 北伐战争期间,何应钦指挥第一军连战连胜。他率部从广东出发,先后攻克福建、浙江等地,最终进入南京,蒋介石曾在日记中写道:“应钦确为我之得力助手,军中无人能及。” 1927年蒋介石第一次下野时,何应钦的态度开始变得暧昧,他没有公开支持蒋介石复出,反而与桂系将领李宗仁、白崇禧频繁接触,直到蒋介石重新上台,何应钦才表示支持,这件事让蒋介石对何应钦产生了戒心。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何应钦作为军政部长主张武力解决,他调集了10个师的兵力包围西安,还准备动用空军轰炸,当时宋美龄坚决反对军事行动,认为会危及蒋介石安全,但何应钦坚持认为只有军事压力才能迫使张学良就范。 事后证明何应钦的判断是正确的,张学良释放蒋介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担心中央军大举进攻西安,但这件事也让蒋介石怀疑何应钦是否真心营救,还是想趁机夺权。 抗战爆发后何应钦的表现充满矛盾,1933年他签署《塘沽协定》,实际上承认了日军对热河和长城以北地区的占领,1935年又签订《何梅协定》,同意日军在华北驻军,这些举动让他背上了“亲日派”的名声。 但在实际作战中,何应钦指挥的部队表现英勇,1938年台儿庄战役期间,他协调各路军队配合李宗仁作战,1945年湘西会战中,他指挥中国军队歼灭日军2.8万人,取得了抗战后期的重大胜利。 1945年9月9日,何应钦在南京代表中国接受日本投降,仪式进行时,日军参谋长小林浅三郎递交投降书,何应钦微微弯腰接过文件,这个动作被现场记者拍下,立即引发争议,许多人认为他对日军太过客气,有损国家尊严。 何应钦后来在回忆录中解释,当时考虑到要维护受降仪式的庄严性,同时也希望日军能配合战后的接收工作,但公众并不买账认为这是对侵略者的软弱表现。 国共内战期间,何应钦担任国防部长,负责指挥对共产党军队的作战,但此时他在蒋介石心中的地位已大不如前,蒋介石更倚重陈诚、胡宗南等新一代将领,何应钦逐渐被边缘化。 1949年国民党政府迁至台湾后,何应钦失去了实权,他被安排担任“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这个职位名义上很高,实际上没有什么具体工作,何应钦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养兰花和研究园艺上,偶尔参加一些老兵聚会。 有趣的是这位一生反共的老将军晚年思想发生了变化,1970年代末,何应钦多次向蒋经国建议开放两岸探亲,他在一份内部报告中写道:“骨肉分离数十年,人道主义应超越政治考量。” 何应钦还悄悄修改了自己的回忆录,在抗战部分他专门增加了关于八路军平型关大捷的内容,并注明“林彪部队确实重创日军,值得肯定”,这种态度变化让许多人感到意外。 何应钦的葬礼规格很高,台湾当局为他举行了军礼葬礼,蒋经国亲自前往吊唁,称他为“革命前辈”,但民间对他的评价依然两极分化,有人称赞他是抗日英雄,也有人批评他是卖国贼。 你觉得何应钦最大的历史贡献是什么?是抗日战场上的军事指挥,还是晚年推动两岸和解的努力?   信源:何应钦:【光民碧血】. 抗日战争纪念网

0 阅读:16
文史充点站

文史充点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