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际电池界传来一重磅消息,全球顶级电池科学家,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帕塞里尼已全职加入南京师范大学,将领导新成立的电化学储能国际研究院。
他的加入是我国科学界可吸引全球顶尖人才的又一例证,更可以成为加速固态电池落地,破解新能源车痛点的关键转折。 帕塞里尼是谁?在电池行业,这个名字就是顶尖技术的代名词。过去20年,他始终活跃在国际电化学科研究的最前沿,连续10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在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和固态电池领域贡献卓著。
这次帕塞里尼的到来,不光是一次简单的人才引进,更意味着中国在争夺全球电池技术制高点上再获一顶尖智力引擎。他的到来也传递了一个清晰信号,全球科研和创新中心正在发生转移。 当前新能源车虽然发展很快,但也确实有几大痛点。比如续航焦虑,充电速度,安全风险,而固态电池被广泛认为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技术。
和传统锂电池相比,固态电池使用不易燃的固态电解质从根本上提升了安全,大幅降低了自燃风险。它有望实现更高能量密度,将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轻松推到1000km以上,充电时间可缩短到10分钟级别。 帕塞里尼团队在电解质材料,特别是单离子导体聚合物方面的突破,正是冲着这些痛点去的。他的研究若能成功转化,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将彻底告别短板,真正成为没有妥协的出行选择。
而一旦固态电池得到大规模上市,整个汽车行业竞争规则都将改写。续航和补能效率逼近甚至超越传统燃油车,叠加更低的生产使用成本和环保优势,消费者将彻底抛弃燃油车,投入新能源汽车的怀抱。 配套产业设施也将迎来全面升级,超充网络会加快铺设,电网改造和储能系统也会同步推进。相反加油站可能面临转型甚至萎缩,传统燃油车的售后体系,也将随着市场规模缩小而面临挑战。 更长远的未来来看,如此顶尖人才的加入,将帮助中国企业在下一个电池技术上继续领先,甚至主导国际标准的制定。
这意味着中国不再是制造大国,而是成为全球技术研发和创新的策源地。 固态电池曾被认为是需要再等10年的未来技术,但现在最强大脑已就位,完整的产业链已在等待,或许新能源汽车的一飞冲天将无法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