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金融时报》援引知情人士报道,中国正在限制欧洲电信设备供应商诺基亚和爱立信在其网络中的使用。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表示,“如果中国这样做是出于国家安全考虑,那么问题是,为什么欧洲不采取同样的标准予以回应呢?” 中国对诺基亚和爱立信的审查,本质上就是主权国家对关键基础设施安全的常规监管,这事儿放在全球任何国家都一样,算不上什么特殊限制。 电信网络可不是普通商品,它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通信安全、数据安全乃至国防安全,任何负责任的政府都不可能对境外设备商敞开大门不管不问。 中国要求与这两家企业签署的合同提交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审查,本质上和欧洲各国对华为、中兴的安全审查逻辑完全一致,都是为了防范潜在的网络安全风险,只不过审查的对象和具体流程略有不同而已。 先看看欧洲自己是怎么做的。德国联邦内政部早在2024年7月就明确宣布,要在2029年前逐步移除华为、中兴等中国通信企业的5G网络组件。 而且欧洲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表:2026年前先从核心网络中清除中企组件,2029年底前彻底清除包括天线、输电线路在内的所有5G部件。 这可不是简单的审查,而是直接的市场排除措施,比中国的审查制度要严厉得多。 欧盟层面更是在2023年6月就推进统一的安全框架,考虑强制禁止成员国使用所谓"对电信网络构成安全威胁的公司设备",明眼人都知道这主要针对的就是华为和中兴。 这些措施同样没有公开透明的评估标准,同样让中国企业面临巨大的市场不确定性,怎么到了中国对欧洲企业进行审查时,就成了"限制"呢? 再说说中国审查的具体内容。要求公共采购时提供系统每个组件的信息、注明本地产品比重,这不过是供应链安全管理的基本操作。现在全球供应链都面临地缘政治的冲击,任何国家都想掌握关键设备的供应链情况,避免在紧急情况下被"卡脖子"。 欧洲企业如果真想进入中国市场,提供这些信息是应有之义,这和中国企业要进入欧洲市场需要满足各种数据安全、隐私保护要求本质上是一回事。 这次审查可能长达三个月,这在安全审查领域并不算长,欧洲对华为设备的审查往往也是旷日持久,而且最终结果常常是直接限制而非有条件通过。 更何况中国并没有禁止这些欧洲企业进入市场,只是设置了必要的安全门槛,这和欧洲某些国家直接将华为排除在5G建设之外的做法有着本质区别。 那位不愿透露姓名人士的疑问其实有点本末倒置,"为什么欧洲不采取同样的标准予以回应",可事实是欧洲早就采取了更严厉的措施。 中国的审查不过是对欧洲先行行为的正常回应,而非主动挑起的限制。现在全球电信业的安全审查已经成了普遍现象,美国更是将安全例外条款当成了"万能借口",动辄以国家安全为由对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甚至将贸易逆差都列为国家安全威胁。 根据WTO的相关案例,美国在DS615、DS623等多起案件中都滥用安全例外条款,阻挠争端解决机构审查,严重削弱了多边贸易体系的权威。相比之下,中国的审查措施至少还在国家安全审查的合理框架内,没有像美国那样将安全概念无限泛化。 更关键的是,中国市场对欧洲企业始终保持着开放态度。诺基亚和爱立信在中国市场依然拥有大量合同,审查只是确保这些合同不会危害中国的国家安全,而不是要将它们驱逐出去。 反观欧洲,多个国家直接禁止华为参与5G核心网建设,甚至要求移除已安装的设备,这种做法才是真正的贸易保护主义。某些欧洲人士一边对中国的审查指手画脚,一边对本国的歧视性措施视而不见,这种双重标准实在难以令人信服。 其实问题的核心不在于是否进行安全审查,而在于审查是否遵循非歧视原则和透明度要求。中国的审查制度虽然还有完善空间,但本质上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安全,这一点无可厚非。 欧洲如果真的关心"同样的标准",就应该先审视自己对中国企业的限制措施是否合理,是否符合WTO规则,而不是选择性地对中国的正常监管横加指责。 在全球电信业相互依存的今天,动辄以国家安全为由搞市场分割,最终只会损害各方利益。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建立多边的安全审查框架,在保障安全的同时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而不是搞单边制裁和双重标准。 中国对诺基亚和爱立信的审查,不过是在复杂地缘政治环境下的必要防御措施,欧洲与其质疑中国,不如先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一视同仁。
欧洲终于知道害怕了中国把欧洲的诺基亚和爱立信列为“不可信”供应商了,这两家公
【42评论】【50点赞】
奋斗
移除爱立信和诺基亚的通讯设施,保障国家通信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