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表示,不久的将来,乌克兰军队将袭击100至150个重要的俄罗斯目标,以让俄罗斯了解乌克兰的真正实力。 但乌克兰真的具备这样的打击能力吗?2025年1月24日的实战案例已经给出了部分答案,当天乌克兰国家安全局与特种作战部队合作,用无人机精准击中了俄罗斯梁赞州的"梁赞炼油公司"生产设施和布良斯克州的微电子工厂。 前者为俄军坦克、飞机生产关键燃料,后者则是"铠甲"防空系统、伊斯坎德尔导弹的微电路组件供应商。 这说明乌克兰确实掌握了对俄罗斯境内重要战略目标的跨境打击能力,而且打击对象明确指向支撑俄军作战的后勤与军工体系。 但这种单次袭击与100至150个目标的规模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当天俄军就宣布在多个州击落了121架乌克兰无人机,拦截成功率超过90%,这意味着乌克兰若想实现大规模打击,首先要突破俄军密不透风的防空网。 从现有装备体系看,乌克兰当前远程打击主要依赖无人机和少量改装后的巡航导弹。无人机虽然成本低、机动性强,但载弹量有限,单次只能对单一小型目标造成破坏,要瘫痪150个重要目标需要上千架次的出动规模,这对乌克兰的无人机生产能力和战场投放效率都是极大考验。 而真正能对大型战略目标形成致命打击的远程武器,比如美国承诺提供的ATACMS导弹,截至2025年2月仍未明确交付数量,泽连斯基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甚至不得不以"要求组建150万大军"的激进表态向西方施压,这从侧面反映出乌军远程打击武器库存的紧张现状。 乌克兰总兵力目前约98万人,即便加上志愿军和民兵力量,与俄罗斯240万大军相比仍处劣势,在前线兵员尚且吃紧的情况下,抽调足够力量执行大规模敌后打击任务显然不现实。 再看俄罗斯的防御体系能否扛住这样的袭击。俄军在2025年初的无人机拦截行动中已经展示了成熟的应对机制,莫斯科州、布良斯克州等地的防空系统形成了梯次防御,从远程预警到近程拦截的响应时间缩短至分钟级。 对于炼油厂、军工企业这类重点目标,俄军还部署了"道尔-M2"近程防空系统和"铠甲-SM"弹炮合一系统组成的双重防护网。 更关键的是,俄罗斯已经建立起完善的目标伪装和机动部署体系,重要军工企业的关键生产线多已转移至地下或后方纵深区域,即便部分外围设施受损,也难以对整体战争潜力造成颠覆性影响。 2025年1月那次无人机袭击虽然引发了梁赞炼油厂的火灾,但根据俄官方通报,核心生产装置并未遭到破坏,恢复生产仅用了72小时,这说明乌克兰当前的打击强度还不足以实现"瘫痪俄罗斯战争机器"的战略目标。 从战场态势来看,泽连斯基的声明更像是一种打破僵局的政治手段。2025年开春后,俄乌战线基本稳定在顿涅茨克北部至扎波罗热南部一线,双方都陷入了阵地战消耗。 乌克兰此时放出大规模打击的消息,首要目的是向西方盟友证明自身仍具备战略主动性,从而争取更多军事援助。 泽连斯基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提出"150万大军"的要求被西方委婉拒绝后,需要通过更具冲击力的表态施压——如果能展示出打击俄罗斯本土的能力,就能让欧美国家相信继续援乌能对俄罗斯形成实质性威慑。 其次,这种表态也能提振国内士气,在兵员补充和战争支持度下滑的背景下,塑造"乌克兰有能力反攻"的印象至关重要。最后,这也是对俄罗斯国内舆论的心理战,通过制造"全境皆可打击"的恐慌,试图影响俄罗斯民众对战争的支持态度。 但必须明确的是,这种声明与实际军事行动之间存在明显落差。乌克兰若真要实施100至150个目标的打击,需要满足三个前提:一是西方提供足够数量的远程精确武器,二是建立起能突破俄军防空的突防体系,三是具备持续监控和评估打击效果的情报能力。 目前这三个条件都未完全成熟,尤其是西方对乌援助始终保持着"够用但不超限"的尺度,避免直接引发与俄罗斯的军事冲突升级。 俄罗斯方面也早已做好应对准备,2025年以来在边境地区新增了3个S-500防空导弹营,并强化了对军工企业和交通枢纽的安保措施,这种"防御前置"策略大大压缩了乌克兰的打击窗口。 说到底,泽连斯基的表态是俄乌信息战的一部分,既体现了乌克兰在战场上寻求突破的迫切需求,也暴露了其依赖外部援助的现实短板。 100至150个目标的数字更像是一种心理威慑的符号,而非即将兑现的军事计划。 后续局势的关键,要看西方是否会在远程武器援助上松口,以及俄罗斯的反制措施是否会进一步升级。
泽连斯基表示,不久的将来,乌克兰军队将袭击100至150个重要的俄罗斯目标,以让
天天纪闻
2025-10-04 16:47:3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