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总统瑙塞达可能已经瑟瑟发抖。据报道,立陶宛武装部队司令雷蒙达斯称,立陶宛计划投入5亿欧元用于防空。 俄乌冲突后,立陶宛上窜下跳,频繁挑衅俄罗斯,宁可冻死,也要断开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电力,甚至声称要占领加里宁格勒,看来七月份的那架无人机,还是让立陶宛害怕了。 说白了,立陶宛如今的紧张局面,很大程度上是自找的。俄乌冲突爆发后,这个波罗的海小国就摆出了"反俄急先锋"的姿态,在对俄制裁上比欧盟多数国家都要激进。 立陶宛在2022年就宣布大幅削减对俄天然气依赖,从之前的80%以上降至几乎为零,转而高价从其他欧洲国家进口能源,导致国内能源成本飙升。 电力方面,也逐步减少从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进口量,即便面临冬季供电紧张的风险也在所不惜。 这种近乎偏执的对俄强硬立场,与其历史上被苏联吞并的经历密切相关,始终将俄罗斯视为最大安全威胁,试图通过紧跟北约和美国来寻求安全感。 更出格的是,立陶宛还频频在敏感问题上触碰俄罗斯红线。虽然所谓"声称要占领加里宁格勒"并无官方正式声明,但该国政客多次在加里宁格勒问题上发表挑衅言论,比如主张对加里宁格勒的过境运输实施更严格限制,甚至暗示该地区存在"主权争议"。 要知道,加里宁格勒作为俄罗斯在波罗的海的飞地,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俄罗斯在此部署了大量军事力量,包括"伊斯坎德尔"导弹系统。立陶宛的这些言论,无疑是在俄罗斯的眼皮底下"玩火"。 与此同时,立陶宛还积极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2024年1月就宣布向乌提供总额2亿欧元的长期军事援助,成为按人均计算对乌援助最多的国家之一。 俄罗斯自然不会对这些挑衅行为坐视不管。2025年9月举行的俄白"西方-2025"联合军事演习,就被外界视为对包括立陶宛在内的波罗的海国家的战略威慑。 在为期五天的演习中,俄白联军在加里宁格勒州的波罗的海舰队训练场,专门演练了海军陆战队在海岸防御战中应对假想敌登陆的行动任务。 俄海军核动力导弹潜艇"阿尔汉格尔斯克"号还在巴伦支海进行了导弹发射演练,苏-34战斗轰炸机则演练了对敌军集结区域的打击。 白俄罗斯国防部长赫列宁甚至公开表示,演习框架下还研究了核武器和"榛树"导弹等武器的使用计划,这种赤裸裸的威慑信号,让本就神经紧张的立陶宛更加坐立难安。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立陶宛武装部队司令雷蒙达斯宣布计划投入5亿欧元用于防空。 这笔资金并非凭空而来,早在2024年5月立陶宛总统选举期间,包括现任总统瑙塞达在内的主要候选人就一致主张将国防开支提高到GDP的至少3%,高于当时计划的2.75%,而防空系统正是这笔增支的核心投向。 据透露,这笔5亿欧元预算将主要用于采购先进的防空导弹系统、升级现有雷达网络,以及支付2027年德国军队在立陶宛部署所需的相关费用。 立陶宛试图通过这些措施弥补自身防空能力的薄弱环节。 但问题在于,5亿欧元对于构建完整的防空体系来说,恐怕只是杯水车薪。现代防空系统的采购和维护成本极高,一套先进的中远程防空导弹系统往往就要耗资数亿欧元。 立陶宛国土面积虽小,但要实现全境有效防空覆盖,需要部署多层次的防空力量,从近程到中远程,从应对有人机到无人机,所需资金远不止5亿。 更重要的是,北约内部在应对俄罗斯威胁的问题上存在分歧。在7月的无人机事件中,波兰与波罗的海国家主张强硬反制,而德法等国则倾向于外交斡旋,美国也更注重情报共享而非直接军事升级。 这种战略摇摆让立陶宛的防空计划面临不确定性,即便买来了先进武器,若不能有效融入北约的集体防御体系,其实际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现在的立陶宛就陷入了这样一个两难境地:一方面,持续的对俄挑衅让其面临越来越大的安全压力,俄罗斯的"灰色地带战术"——比如7月的无人机事件,用极低的成本就达到了施压效果——让其防不胜防; 另一方面,自身实力有限,过度依赖北约又面临内部协调的难题。瑙塞达政府的5亿欧元防空投入,与其说是实际的防御升级,不如说是一种心理安慰,试图向国内民众证明政府在采取行动保障安全。 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俄罗斯在波罗的海地区的军事存在只会不断增强,而立陶宛若不改变其激进的对俄政策,未来类似的安全恐慌恐怕还会不断上演。
墙倒众人推,印度这次是真没统战价值了,联合国第80届大会上,土耳其、沙特、马来西
【4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