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1万多枚导弹、数万架无人机、几百万发炮弹都击不垮乌克兰。 说白了,现代战争早就不是靠炸烂电厂和铁路就能赢的时代了。2025年5月那场大规模无人机袭击就很能说明问题,俄军一口气发射273架沙赫德无人机,还夹杂着大量诱饵机想迷惑防空系统,结果呢? 乌克兰用Patelnya背包式电子战系统一干扰,128架无人机直接信号丢失,要么坠毁要么偏离目标,真正造成威胁的没剩多少。 这不是个别案例,而是整场战争的缩影——俄罗斯抱着“摧毁硬件就能摧毁抵抗”的老思维,却撞上了乌克兰用技术反制、系统韧性和战略反噬织成的网。 先说说乌克兰的电子战反制能力有多厉害。俄军一开始想用低成本诱饵无人机消耗乌军防空导弹,比如用木质框架加摩托车发动机做的假目标,外面裹层锡箔就想冒充真无人机。 2024年10月单月就发射2000架,一半都是诱饵,确实一度让乌克兰防空系统头疼,甚至还损失过一套“爱国者”系统。 但乌克兰很快就摸透了套路,本土企业Unwave研发的“煎锅”电子战系统,50瓦功率就能覆盖2.4G和5.8G频段,360度全向干扰,直接切断无人机的遥控和导航信号。 就像这次273架无人机的袭击,乌军没靠导弹硬拼,而是用电子干扰让超半数无人机失控,这种“以柔克刚”的办法,比单纯拦截省钱多了,也有效多了。 俄军看似打出去的无人机数量惊人,但真正能突破防线的越来越少,导弹也是同理,西方援助的“爱国者”“IRIS-T”防空系统加上电子干扰,让俄军弹药的实际打击效率大打折扣。 再看乌克兰基础设施的韧性,这才是俄军最没想到的。2022年底俄军刚开始大规模炸电厂时,乌克兰发电能力一度降到战前的一半以下,七个州同时停电的情况也不少见。 但到了2025年1月,什梅加尔总理就能底气十足地说“能源系统稳定运行”,就算遭袭也能快速恢复供电。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一是早就做好了准备,大量进口欧盟电力,建沼气厂,企业改用混合能源,连家庭都备着柴油发电机; 二是抢修队伍反应极快,铁路被炸了用公路补,电厂受损就切换到备用线路,2025年电力缺口已经降到总需求的6%,2026年预计只剩3%。 俄罗斯以为炸掉几个关键电厂就能让乌克兰陷入黑暗,却忘了现代基础设施不是单点依赖,而是网状结构,只要没把整个网彻底撕碎,总能找到替代路径。 更别说乌克兰还有民间力量帮忙,志愿者组织起来抢修线路、运送发电机,这种全民动员的韧性,根本不是靠导弹能炸没的。 最讽刺的是,俄军越炸,乌克兰的反击能力反而越强,甚至把战火烧到了俄本土。2025年9月,乌军无人机直接袭击了俄南部新罗西斯克市,造成2死7伤,多栋建筑受损。 而就在同一天,俄军虽然宣称击落了86架无人机,但能突破到俄本土的数量已经越来越多。这说明什么?说明俄罗斯的“炸基础设施”策略不仅没打垮乌克兰的后勤,反而逼着乌克兰发展出了远程打击能力。 以前乌克兰可能没多少无人机能飞到俄本土,但现在通过改造民用无人机、引进西方技术,连克里米亚大桥、俄军基地都能精准打击。俄军本来想靠轰炸削弱乌军,结果自己的本土安全反而成了问题,这种战略反噬是当初没料到的。 其实俄罗斯犯的最大错误,就是把现代战争当成了简单的“破坏游戏”。他们以为只要毁掉工厂、电厂、铁路,乌克兰就会因为缺电、缺武器、缺补给而投降,但忘了战争的胜负从来不是靠硬件摧毁,而是靠体系对抗。 乌克兰有西方源源不断的援助,从防空导弹到电子战设备,从电力设备到军事装备,这些都让乌军能持续回血; 反观俄罗斯,虽然导弹炮弹数量多,但精准度不够,还得靠大量诱饵来迷惑防空,说明其武器系统的技术优势在下降;加上西方制裁,芯片、精密零件不好买,武器生产也受影响,打了三年多,库存越耗越少,战术却没多大创新。 说白了,靠“炸基础设施”赢战争的思路,早就过时了。就像当年德国轰炸英国、美国轰炸越南,都没能靠摧毁基础设施逼对方投降,反而拖入持久战。 现在乌克兰已经形成了“遭袭-抢修-反击”的循环,俄军炸得越狠,乌克兰的适应能力就越强。 273架无人机换不来制空权,上万枚导弹炸不垮乌克兰背后的美西方,俄罗斯要是还抱着老一套不放,只会继续陷入消耗战的泥潭。
🐼有人说这次阅兵中我们的轰炸机轰6N不够惊艳,没有看到我们期待已久的轰20
【7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