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公主和和尚辩机的私情败露后,唐太宗李世民大怒,下令腰斩辩机。 那道圣旨从大明宫传出来时,慈恩寺的银杏叶正落得满地金黄。辩机刚译完《瑜伽师地论》的最后一卷,指尖还沾着墨香。小沙弥慌慌张张跑进来,手里的经卷掉在地上,他却顾不上捡,只说:“师父,宫里来人了。”辩机抬头看了看窗棂外的天,秋阳透过叶隙洒进来,在他青色的僧袍上投下斑驳的影。 禁军把他押出寺门时,香客们吓得四散躲开。有人认出他是那个常和玄奘法师论经的年轻僧人,有人想起他曾在曲江池边讲过《心经》,怎么也想不到这样一位眉目清朗的和尚,会和公主扯上关系。辩机没说话,脚步沉稳得像在走一段寻常的山路,只是路过那棵老槐树时,眼角轻轻跳了一下——去年春天,高阳公主就是在这里,把那只嵌着明珠的金宝枕塞给他的。 长安城的百姓挤在街道两旁,指指点点的声音像潮水。高阳公主被锁在府里,听说她把自己关在阁楼,摔碎了所有辩机送的诗卷。那些诗卷上的字,是辩机在译经的间隙写的,有“松间明月”,有“山巅清风”,偏偏没提过半句儿女情长。可谁都知道,那是他们之间的暗号,就像高阳公主总说“宫里的牡丹太艳”,辩机便懂她想去终南山看野菊。 刑场设在西市的十字路口,刑具是早就备好的大铡刀。辩机被按在铡刀下时,听见人群里传来高阳公主撕心裂肺的哭喊。他想抬头看看,脖子却被死死按住。他忽然想起第一次见她,是在玄奘法师的译场。她穿着紫袍玉带,像朵开得张扬的花,指着他译的经文问:“‘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那真情也是泡影吗?”当时他答不上来,现在却懂了,真情或许是泡影,可碎的时候,比刀剑还疼。 铡刀落下的瞬间,风声里混着经幡的响动。有人说,那天长安的日头忽然暗了下去,慈恩寺的钟鸣整整响了一个时辰,像是在为谁超度。唐太宗坐在龙椅上,听着太监回报刑场的情景,手里的玉如意被捏出了汗。他不是气高阳公主荒唐,是气她竟敢挑战皇权——皇家的脸面,比什么情啊爱啊金贵百倍。 高阳公主被剥夺封号后,搬进了偏僻的别苑。她常常一个人坐在窗前,手里攥着半块辩机译经时用过的墨锭。那墨锭上有个小小的牙印,是辩机思考时不小心咬的。她想起辩机说过,等译完经,就去终南山住几年,在那里种一片竹林。她当时还笑他:“和尚也贪尘世的好?”他却答:“心净处,处处是净土。” 很多年后,有人在终南山的石壁上,发现了几行模糊的刻字,像经文又像诗句。据说那是辩机当年住过的茅棚遗址,而高阳公主晚年常去那里,一待就是一整天。山风吹过竹林,沙沙的响,像是有人在轻轻念:“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这场惊动朝野的私情,到最后只剩下一地碎片。唐太宗以为腰斩辩机能震慑旁人,却没料到千百年后,人们记得的不是他的雷霆之怒,而是那个敢爱敢恨的公主,和那个为了真情不惜破戒的和尚。或许在礼法森严的时代里,越是被禁止的情感,越能在时光里开出倔强的花。 信息来源:《新唐书·诸帝公主传》、《资治通鉴·唐纪十二》
1464年,明英宗朱祁镇驾崩,太子朱见深即位。随即朱见深就遇到了一个让他头疼的问
【1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