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曾经负责专管和西夏的战事,他给西夏人写信,希望双方能够和平相处 那封信写在糙纸上,墨迹里还掺着边关的风沙。范仲淹在信里没说半句硬话,只讲了个故事:去年冬天,环州有个西夏牧人赶着羊群误闯宋境,被巡逻兵抓住。他让人给牧人裹上棉袄,还送了两斗青稞,让他带着羊群回去。末了加了句,“你我帐前小儿,都该见见春天的青草”。 当时军帐里炸了锅。副将狄青把铜盔往桌上一掼,盔缨抖得像团火:“范公忘了好水川的弟兄?”范仲淹没抬头,用手指蘸着茶水在案上画边境线。那条弯弯曲曲的线,一边是西夏的帐篷,一边是宋朝的烽燧。 他不是没打过硬仗。庆历元年的冬天,他带着三千弓箭手守大顺城,雪下得能埋住马腿。西夏骑兵冲上来时,他站在城头擂鼓,棉袄被流矢穿了三个洞,鼓声愣是没停。可夜里巡营,总听见伤兵在帐里喊“想回家”,那些声音比北风还扎心。 信送出去第三十七天,西夏使者带了回话。使者是个络腮胡的汉子,递过来的羊皮信上,党项文写得歪歪扭扭。翻译说,李元昊问,“若真要和,盐池怎么分?”范仲淹当即让人取来地图,把双方争执的盐池划成两半,中间留了条宽宽的缓冲带。“让牧人去饮水,让商人去交易”,他对使者说。 有人骂他软弱。朝堂上,御史弹劾他“私通敌寇”,奏章堆得能埋住案几。他只上了道札子,说“战者,为不战也”。后来庆历和议达成,边境开通了十三个榷场。有次他微服去看,见西夏人用皮毛换茶叶,宋朝商贩给党项小儿糖吃,忽然想起狄青的话。回营后,他给狄青的儿子送了把新弓,“让这孩子将来只射飞鸟”。 后世总说范仲淹的和谈是权宜之计。可翻开《范文正公集》,里面记着他在边境修的六十二座城寨,每座都有粮仓和学堂。他知道,真正的防线不在城墙,在人心的安定。 现在的边关早没了烽烟。可国与国之间,邻里之间,不还常遇到“盐池之争”?硬争未必能赢,各退一步,留出缓冲的余地,或许能看见更长远的春天。 就像小区里两家争车位,吵得面红耳赤,不如商量着错峰使用;公司里两个部门抢资源,闹得不可开交,或许该找找共赢的法子。范仲淹的信里藏着个理:厉害不是赢了谁,是让日子能好好过下去。 想知道更多细节,可看看《宋史·范仲淹传》和《续资治通鉴长编》。那些泛黄的纸页里,藏着比“先忧后乐”更实在的智慧。你觉得,面对争执时,该擂鼓还是递信?不妨来说说。
1748年一天,乾隆上朝后发现,几个大臣脑门剃得精光跪在他面前,瞬间大怒,于是4
【7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