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大刀王五刺杀慈禧太后失败,被大内侍卫打了一掌,身受内伤,急需人参治病,

灵瑶醉花阴 2025-07-09 21:04:22

清朝末年,大刀王五刺杀慈禧太后失败,被大内侍卫打了一掌,身受内伤,急需人参治病,危在旦夕,可慈禧已下令没收京城所有人参,没想到一只小狗却救了王五的命。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清朝那段风雨飘摇的岁月里,有一个名字在民间传得极响亮:大刀王五,他的本名叫王正谊,是河北沧州人,出身贫寒,家里是回族,生活困苦,父亲早亡,他从小在穷日子里长大,十二岁便到烧饼铺做学徒,只为能多挣点钱贴补家用,可生活虽苦,王五却是个天生练武的料,后来他进了沧州的一家镖局——成兴镖局,拜了当时有名的双刀高手李凤岗为师,从此踏入了武术这一行。 那时候的镖局并不好混,常年在外奔波,从居庸关到蒙古草原,什么样的路都走过,什么样的事都碰见过,王五靠着勤学苦练,练出了一身硬功夫,他最初用的是双刀,招式漂亮,但他觉得实战中太花哨,后来又拜了山西一位昆仑派的老师傅,专门练起了单刀,这位师傅建议他打造一把厚重的大刀,不求快,只求稳重有力,于是王五请人打了一把重刀,自那以后,这把大刀几乎成了他身体的一部分,他练刀如痴如狂,刀落之处,尘土飞扬,练到后来,连刀背都能把人震晕,江湖上便开始有人称他“大刀王五”。 1879年,王五到了北京,在前门外开了自己的镖局,取名“源顺”,他为人仗义,讲信用,不管是护货还是护人,从不出纰漏,更重要的是,他不欺穷人,也从不与地方恶势力同流合污,他的名声渐渐传开,成了当时京城武林中响亮的一面旗帜,王五不仅在江湖上有地位,在文人圈子也混得开,他喜欢读点书,也愿意和读书人谈天下大事,尤其对国家的前途颇有想法。 1895年,王五结识了一位年轻的变法志士——谭嗣同,谭是湖南人,出身官宦之家,满脑子都是改革图强的念头,两人一见如故,常在一起谈理想、讲国事,王五佩服谭嗣同有理想、有胆识,也觉得这样的年轻人是国家的希望,这份友谊持续了多年,直到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被捕,王五极力想营救他,但谭嗣同拒绝逃跑,坚持以死唤醒世人,那年秋天,王五亲眼看着好友在菜市口被砍头,心如刀割,他冒着极大风险,将谭的尸体收殓,送回湖南安葬。 那以后,王五心里便像埋了一团火,他认定慈禧太后才是国家动乱的根源,决意要亲手除掉她,他开始四处打听宫中的动向,了解紫禁城的布局,暗中筹划刺杀,他知道慈禧太后有个习惯,每逢月圆之夜,常在延禧宫或储秀宫赏花赏月,持续到深夜,王五选定了一个夜黑风高的日子,悄悄从城墙外潜入紫禁城。 他身手极好,翻墙越瓦,动作轻盈如猫,一路避开巡逻的侍卫,最终潜伏在慈禧寝宫外的一棵大树上,他在树杈上等待,眼睛一刻也不离宫门,直到宫女太监逐渐退去,灯光也昏暗下来,他才缓缓靠近,就在他准备破窗而入之际,不慎碰倒了一只花瓶,清脆的响声在夜里格外刺耳,一阵慌乱中,大内侍卫呼啸而至,王五拔刀奋战,招招狠厉,几名侍卫被逼退,他本想硬闯,但敌人越来越多,在一次交手中,有个侍卫从侧后方打出一掌,正中他的后背,鲜血当场从口中吐出。 他强忍剧痛,拼尽全力跳墙逃出宫外,一路上跌跌撞撞,绕进了一条偏僻胡同,他身上的伤极重,步履艰难,最终在一户人家院墙下栽倒,那正是一位宫中太医的家,太医原本就认识王五,知道他的行迹,这次虽惊讶,却毫不犹豫地将他拖进屋里,替他清洗伤口,包扎止血。 伤势极重,王五需要人参吊命,可是慈禧早就下令,京城所有药铺的人参一律上缴,连断须都不放过,太医心知再拖几天,王五就没命了,他想了个法子,偷偷在宫中御药房的人参上撒了一种细密的药粉,这种药粉会让人参三天内霉变发黑,按照规定,一旦发现变质,就必须销毁,三天后,太医带着一只训练有素的小狗混入药材清理点,狗鼻子灵敏,早已被训练识别人参的气味,很快便在一袋麻布袋前停下,不停嗅闻。 太医通过狗的指引,将那袋“霉变人参”带出宫来,他将发黑的部分削去,剩下的好参切片熬汤,日夜照料王五,几日后,王五脸色渐有血色,命终于保住了。 伤愈之后,王五没有远走他乡,而是继续在暗中活动,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义和团蜂拥而起,王五也加入了其中一支义士小队,他专门挑落单的洋兵下手,留下一个“五”字在尸体边上,作为警告,老百姓传得沸沸扬扬,说这刀下的“五”字,就是王五的印记。 那年秋天,在一次行动中,他在通州郊外被清军发现,传言说是被人出卖,王五被捕后交给了德国兵,临刑时,他站得笔直,神情凛然,有人说他喊出了誓言,有人说他默不作声,但不管怎样,他的死震动了京城。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清末宗师大刀王五:手持百斤大刀砍鬼子中枪而死;

0 阅读:188

猜你喜欢

灵瑶醉花阴

灵瑶醉花阴

灵瑶醉花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