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16日举办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最令人期待的无疑是雷军。因为这是作为“10·13成都小米SU7事故”后,雷军的首次公开露面,全行业都在等待小米汽车、等待雷军给出一个回应。
然而,雷军选择了与大众预期不同的道路。
雷军在演讲中讲述了他对智能网联汽车的观点和认知,也介绍了小米汽车成立4年半累计交付40万辆等成绩,在演讲最后雷军还呼吁全行业“抵制水军、黑公关等网络乱象”。但对于业界关注的“10·13成都小米SU7事故”,雷军只字未提。
雷军发言过后,评论区炸锅了。有网友说“正视问题吧,先把年初事故的调查结果公布了”,还有人说“避重就轻,没有解释一下为什么车门打不开?”以下是部分截图。显然,网友们对雷军这次发言并不买账。
10月13日凌晨的成都街头,一辆小米SU7 Ultra碰撞后燃起发生致死交通事故。现场视频清晰记录下众人徒手砸窗却因车门无法打开而救援失败的画面。随后,成都公安微博发布警情通报:事故造成司机邓某某死亡,经检测涉嫌酒后驾驶机动车。
一时之间,“车主涉嫌酒驾”的结论迅速转移了公众视线。暂且不说车主被烧成灰后如何鉴定酒驾,但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众对“小米汽车车门无法打开这一事实”的关注。事故发生至今,小米方面未对此事件做任何公开回应。
当然,这并非小米首次陷入类似争议。今年3月29日安徽铜陵的事故中,小米汽车已出现过车门无法打开的问题,当时事故原因被归咎于智驾不安全。你看,想要掩盖一个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另一个矛盾转移,且另一个矛盾对自身损害较小。
暂且不去深究,小米汽车这样做会对自身企业造成怎样的影响,因为这是小米汽车自己的事。但作为头部企业,尤其是小米这种在社会上关注度巨大的企业而言,回避问题、转移矛盾的代价,影响的不只是自身。
“3.29安徽铜陵”事故后,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技术的信任度出现严重波动,全网围剿智能驾驶;如今“10.13成都事故”引发的电池安全与车身结构质疑,又让整个新能源行业陷入质疑的舆论中。
个别企业的避责和推诿,正在消耗公众对整个新能源行业的信任。但事实上,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电动化技术一日千里,技术已日趋成熟,主流车企的智驾系统与电池安全技术均已达到较高水平。不能因为某个企业自身低能,而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影响消费者的判定。
要知道,国家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发展新能源和智能化。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产业转型的重要方向,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而智能网联更是被称为未来五大万亿级市场之一,发展潜力无限。
站在行业发展大势下,身处其中的每个人,每家企业都应该积极正视,承担起行业健康发展的责任和担当。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滴汽车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