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7月,胡乔木提出一个在当时看来石破天惊的观点,即:“社会主义制度不能自

混沌于浮云 2025-09-08 18:43:40

1978年7月,胡乔木提出一个在当时看来石破天惊的观点,即:“社会主义制度不能自动地保证国民经济有计划和高速度地发展。”他的这番言论,很让一些思想僵化的人们反感,并且大肆攻击。 胡乔木1912年6月1日出生在江苏盐城一个注重教育的家庭,原名胡鼎新。父亲胡启东是当地知名人士,参与修编县志,家庭环境让他从小接触历史和文化书籍。1924年到1930年,他在扬州中学读书,那时候就开始关注社会问题。1930年毕业后,他进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但很快转向社会活动。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早期他在江苏地区从事地下工作,编辑刊物,分发宣传材料,还参与抗日救亡活动。1935年,他辗转前往延安,1937年正式到达那里。 在延安时期,胡乔木参与宣传任务,整理资料,起草报告。1941年,他成为毛泽东的秘书,负责文件起草和整理工作。这段经历让他深入接触党的理论和政策制定。1948年,他担任新华社社长,监督新闻采编和发布。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在中央机关任职,1951年成为人民日报负责人,推动报纸内容调整。1952年,他调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组织理论研讨会议。这些岗位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950年代到1960年代,胡乔木直接参与经济政策制定,多次到工厂和农村调研,记录生产数据,了解实际难题。1975年,他恢复工作,1977年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主持学术会议,推动社会科学研究。1970年代中期,他与于光远、马洪等经济学家交流,讨论经济运行问题。这些积累让他对经济体制有深刻认识,为后来观点形成打下基础。他强调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这成为他一贯作风。 1978年7月28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务虚会,讨论加速四个现代化建设。胡乔木在会上发言,指出社会主义制度不能自动保证国民经济有计划和高速度发展。这观点在当时引起震动,因为它直接触及以往对体制的认识。一些思想保守的人表示不满,认为这挑战了基本原则,并在机关内部传播议论。胡乔木的表述源于多年调研,他看到过去经济波动频繁,粮食产量不稳,产品短缺,这些问题不是靠指令就能解决。 胡乔木强调,按经济规律办事,首先要遵守有计划按比例规律,其次是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他提出,不但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要重视现代管理经验。这番话促使大家审视以往模式,为什么计划经济在实践中遇到瓶颈。基层干部从实际难题中认同这种分析,比如物资分配不均和生产积极性不足。胡乔木的发言像一记提醒,推动人们重新思考发展路径。 会后,胡乔木整理发言内容,扩展成文章。10月6日,这篇文章在人民日报全文刊登,标题为“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文章长达两万多字,系统阐述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的重要性。它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给了按照经济规律办事的可能,但并不能自动保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文章一出,社会各界展开讨论,国外经济学家视之为中国调整方向的迹象。国内保守派批评这动摇了基础,但更多人从经济教训中看到必要性。 这篇文章为经济体制改革作了初步理论论证。它强调重视价值规律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手段结合。胡乔木的观点不是否定制度,而是希望找到更实在的发展路子。这在当时无异于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推动思想解放。 会议结束后,胡乔木继续参与理论工作。同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将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和改革。胡乔木列席全会,协助起草相关文件。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改革开放铺路。多项措施逐步试点,在厂矿推行分配机制调整,在农村允许农民自主选择作物。1979年,基层变化显现,粮食供应增加,工人努力与回报挂钩。 胡乔木担任理论工作负责人,参与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份决议于1981年通过,总结经验教训,为改革开放提供依据。他坚持从实际探索路径,组织小组审阅档案,修改稿件。在改革开放初期,他协助邓小平在思想文化战线工作,推动拨乱反正。胡乔木还参与起草其他重大文件,如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推动多种经济成分发展。 晚年,胡乔木参与党史文件修订,强调总结经验事实。他对按劳分配、价值规律等理论问题进行正本清源,推动经济思路演进。1992年9月28日,胡乔木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中共中央发布讣告,称他为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的贡献体现在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支撑上。

0 阅读:76

猜你喜欢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