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顶级的军事天才只有一人,他指挥的仗,就是让别人来当事后诸葛亮,对照着来做复盘

万物知识局 2025-07-29 14:43:16

我军顶级的军事天才只有一人,他指挥的仗,就是让别人来当事后诸葛亮,对照着来做复盘,基本上也没有几个人可以打出来。这个人,就是伟大的毛主席。

在中国近现代军事史上,彭德怀、林彪、粟裕等将领的名字,几乎就是骁勇善战的代名词,他们的战功赫赫,战术精妙,足以载入史册。   但是,若论及一种超越战术层面的军事艺术,一种让西方顶尖军事学府都感到困惑的智慧,人们的目光往往会投向一个非科班出身的统帅——毛泽东。   他打的仗,常常被评价为“知道他怎么赢的,但不知道怎么学”。   而这种评价也并不是空穴来风,因为毛泽东的军事指挥,他的独特之处在于,总能在看似无解的死局中,硬生生画出一条活路。   他并非没有接受过正规军事教育,早年投身革命时,手中无兵无枪,更无任何实战经验。   1926年,他初试锋芒,带领200名学生和50名警察,面对3000正规军的围攻,谁知他竟能巧妙利用地形和夜色,通过敲锣打鼓、漫山遍野点火等方式制造出“千军万马”的假象,硬是把装备精良的敌军吓得主动缴了械。   这一仗,初次显露了他独特的战争哲学:不靠硬拼,而是想方设法让敌人自己打败自己。   后来从秋收起义到井冈山立足,面对国民党的重兵“围剿”,红军的力量始终处于绝对劣势。   也正是在这种极端困境中,毛泽东提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   这套看似简单的游击战术,却成了弱小红军的生存法宝,也奠定了他灵活机动军事思想的雏形。   在江西中央苏区,他指挥红军粉碎了国民党的前四次“围剿”,队伍从几千人壮大到十几万,特别是第一次反“围剿”,红军以三万之众,大胆诱敌深入,在龙冈一举全歼了敌军先锋张辉瓒的一个师,堪称以弱胜强的典范。   可是,当他的军事指挥权旁落后,第五次反“围剿”的惨败,几乎将红军逼入绝境,长征初期,红军从八万六千人锐减至三万余,士气低落,突围屡屡失败。   一直到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在危急关头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不过,他接手的,是一个被四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濒临崩溃的烂摊子。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毛泽东在地图上画出了一个令后世军事家反复研究的“怪圈”——四渡赤水。   此役,后经国防大学超级计算机复盘,得出结论:红军理论胜率尚不足8%。   第一渡,红军佯装北渡长江,诱使敌军主力向川南集结;谁知红军突然调头,在二渡赤水时挥师东进,重占遵义,歼灭并击溃了敌军两个师。   当敌军回过神来,重新部署包围圈时,毛泽东又指挥红军第三次渡过赤水,再次摆出北渡长江的姿态,将敌军主力牢牢牵制在川南。   最后,在敌人以为红军已是瓮中之鳖时,他却指挥部队在3月21日晚第四次渡过赤水,像一条灵蛇般从敌军防线的缝隙中穿出,彻底甩开了几十万大军的围堵。   四渡赤水不仅挽救了红军,更是一场登峰造极的心理博弈,毛泽东精准地抓住了蒋介石及各路军阀之间互不信任、各图保存实力的矛盾心理,通过反复的佯动和穿插,将他们调动得筋疲力尽、晕头转向,最终为红军创造了生机。   直到1948年,傅作义调集十万精锐,企图奔袭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当时中央警卫部队兵力空虚,形势万分危急。   可毛泽东却并未选择撤离或调兵,而是通过新华社发表了一篇评论,将傅作义的行动计划,包括部队番号、指挥官、行军路线和预定攻击时间,公之于众,甚至还带着一丝嘲讽的口吻“欢迎”他们前来。   傅作义看到这篇文章,第一反应就是内部出了叛徒,计划已完全暴露,他惊疑之下,立刻下令部队全线撤退。   就这样,一篇公开发表的新闻稿,瓦解了一场十万大军的突袭。   纵观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无论是辽沈战场的“关门打狗”,还是淮海战场的“包饺子”,背后无不体现出毛泽东的宏大战略格局——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相结合,将“让敌人自己打败自己”的艺术发挥到极致。   虽然当时蒋介石的优势很明显:飞机、大炮、雄厚的兵力,可惜,他面对的对手,并不按牌理出牌。   其他将领的经典战例,或许可以被分析、模仿,而毛泽东的许多“神来之笔”,却深深烙上了他个人思想的印记,几乎无法复制。   因为那不纯粹是军事计算,更是对人性、政治、历史趋势的综合判断,是一种在极端压力下敢于下注的胆识。   这或许引出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在整个中国军队的历史上,除了彭德怀、林彪、粟裕这些战术执行层面近乎完美的将星,是否还有第二位人物,能像毛泽东这样,将战略、心理和政治融为一体,以整个民族的命运为赌注,打赢那场看似不可能的牌局?   或者说,这种无法被模仿的“顶级”军事天才,本身就是特定历史时空下的孤例......

【信源】毛泽东兵法的独特意境,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0 阅读:33
万物知识局

万物知识局

每天一个小科普,了解更多新知识 归之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