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邱行湘已经54岁了,原74军军长邱维达见他还是单身,跟他说:“有个 30 多岁的女工,人挺好,还会做红烧肉,要不要试着处一处?”
那天,邱行湘刚从江苏省政协文史专员办公室下班。邱维达碰见他,走过去说:“老邱,听说你天天就着自来水啃干粮?” 邱行湘没说话。
邱维达又说:“别总这么对付,跟我回家,让你尝尝正宗的红烧肉。” 邱行湘推辞不过,跟着邱维达走了。
要了解这两个国民党老兵的交情,得从几十年前的军营说起。
1928 年,18 岁的邱行湘考进了黄埔军校第五期步兵科。他是江苏溧阳农村出来的,训练时比别人都较真,皮带总勒得比旁人紧两格,行军靴擦得亮闪闪的。
蒋介石来学校视察那天,他故意学蒋介石的站姿 —— 双手背在身后,左脚微微踮着,右肩稍微沉一点。
教育长刘峙看见了,说:“这小子跟淬过火的钢似的。” 打那以后,“小蒋介石” 这个名号就在学校里传开了。
从黄埔毕业后,邱行湘直接上了战场,硬仗打了一场又一场。
1937 年淞沪会战,邱行湘是 67 师 201 旅副旅长。他带着部队在罗店阵地跟日军打了三天三夜。
他把指挥所挪到战壕里,日军扔过来的手雷,他直接用刺刀挑开保险栓扔回去。
爆炸的时候,气浪把他的军帽掀飞了,额角被划了道口子,后来结了疤,像个月牙。
仗打完,陈诚握着他的手说:“辽峰,你这道疤,比青天白日勋章还显眼。”
1946年四平街战役,邱行湘率部坚守核心工事,指挥部被炸塌一半,他用血写下 “不成功便成仁”,获蒋介石电报夸赞,得 “邱老虎” 之名。
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邱行湘的人生在 1948 年迎来重大转折。
1948 年 3 月 14 日,洛阳城将破,邱行湘在中央银行地下室企图自杀,被解放军战士李二柱制止俘获。
被押往后方的马车上,邱行湘一直闭着眼。陈赓司令员递给他一杯热水,他猛地把头扭开,说:“要杀就杀,不用来这套!”
陈赓笑了,说:“你在黄埔学的是怎么打仗,我学的是怎么让老百姓吃饱饭。咱们战场不一样,但都是为中国出力。”
邱行湘愣住了,这才好好看了看这位黄埔四期的学长 —— 穿的灰布军装洗得发白,袖口还有块补丁。
到了功德林战犯管理所,邱行湘的想法慢慢变了。有次他得了疟疾,管教干部用板车拉着他去看病;炊事员知道他胃不好,总特意给他留半块白面馒头;他读《毛泽东选集》,看到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这八个字,这个从没掉过泪的硬汉,夜里蒙着被子哭了。
1959 年 12 月 4 日,周恩来把特赦通知书递给他的时候,他的手比 1948 年握枪时抖得还厉害。
特赦后的邱行湘在南京安了身,却一直孤身一人,这才有了邱维达牵线的事。
邱维达家在颐和路公馆区,推开雕花铁门,就闻到了肉香。一个穿蓝布围裙的女人从厨房出来,是张玉珍。
她两颊被火烤得红扑扑的,说:“邱先生快坐,红烧肉马上就好。” 转身的时候,围裙带子蹭到了邱行湘的手背,暖暖的。
吃饭的时候没怎么说话。邱行湘看着碗里的红烧肉,突然开口:“张女士这手艺,跟我老家灶上砂罐炖的味儿有点像。”
张玉珍愣了一下,笑了,露出两个酒窝:“邱先生是溧阳人吧?我娘家在宜兴,咱们还算半个老乡呢。”
吃完饭,邱维达把张玉珍支去洗碗,从皮箱里拿出一叠照片给邱行湘看:“你看,这是她得的先进工作者奖状,在纺织厂评上的。去年发大水,她带着厂里女工抢棉纱,腿上被石头划了道疤,现在还在呢。”
邱行湘翻到一张全家福,照片里张玉珍抱着两个孩子站在厂门口,身后的红旗褪了色,还在风里飘着。
邱维达声音放低了:“她男人在抗美援朝的时候牺牲了,一个人带俩孩子不容易。这样的女人,靠得住。”
邱行湘听着老战友的话,心里渐渐有了主意。
1962 年春节,邱行湘和张玉珍结婚,登记时邱行湘表达对未来生活的决心。婚后,张玉珍做红烧肉让邱行湘感慨如今的太平日子。1965 年,他们的儿子出生,邱行湘为孩子取名 “念平”,祈愿平安。
1996 年邱行湘在南京去世,追悼会上人们发现他枕下铁皮盒,里面有洛阳战役手枪扳机、张玉珍做红烧肉的砂锅把手以及结婚证合影。
这位黄埔出身的老兵,在回忆录里写过这么一段话:“以前总觉得枪林弹雨才是人生,直到遇见玉珍,才知道柴米油盐里,藏着真正的日子。”
用户16xxx04
邱一生最大的胜仗就是小煤山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