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收到了不少脾胃病患者的留言:“李医生,不知道为什么,我最近上热下寒的症状又出现了,甚至还有隐隐加重的迹象。怕冷又爱上火,脾胃也经常出现问题,真的非常难受”。 我之前有给大家讲过:为什么脾胃差的患者总是容易出现“上热下寒”的情况呢?因为脾胃病患者,中焦气机易于瘀滞,脾气不升,胃气不降,心肺之气不能通过中焦的枢纽下降,郁而化热从而出现上热的症状;肝肾之气不能上升,心火肾水不能相交,就会出现上热下寒的症状。 那为什么有患者感觉夏天上热下寒的症状加重了呢?可能是因为随着气温的逐步升高,部分患者食用了寒凉的食物来解暑,虽然暂时缓解了上焦的热像,但却进一步损伤了下焦的阳气,加重了脾胃的不适。 但总的来讲,上热下寒究其根源在于“阳气跑错了地方”。中医认为:阳气潜藏于下,以温煦下焦;阴气上济于心,制约上焦之阳,使机体阴阳平衡、寒热协调。若出现上热下寒,则阳气不能正常潜藏于下,反而上浮于上焦,导致上焦出现热象,如下颌长痘、口腔溃疡、咽喉肿痛、心烦失眠等;同时下焦阳气不足,出现手脚冰凉、腰膝酸软、尿频等寒象。 因此想要解决上热下寒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让阳气归位。下面结合一个案例详细地跟大家介绍一个中成药,引火归元,平衡阴阳,协调寒热,赶走上热下寒! 孔某,女,46岁, 主诉:腹胀腹泻1周余。 现症见:患者自述1周前贪凉后出现腹胀,自服“保和丸”后腹胀缓解,出现腹泻伴腹部隐痛,口舌生疮。平素畏寒,四肢寒凉。 刻诊:舌红苔厚腻,舌面水滑,边有齿痕。舌底可见明显溃疡面,脉弦。 辨证:脾肾阳虚,上热下寒证。 予方:乌梅丸加减。 复诊:患者自述下肢寒凉较前明显改善,仍有上火症状。故予原方基础上加金银花、连翘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力。更服7剂。 三诊:患者反馈口腔溃疡面已痊愈,故调整组方:去金银花、连翘、黄连、黄柏,加入白术、茯苓、陈皮以健脾益气,防止病情反复。更服7剂。 嘱患者用药完毕即可停药,可自行服用乌梅丸2周,待病情稳固,停药即可。后随访3月,诸症全消,并未出现明显不适。
中医四大忠告:见汗莫治汗见痰别治痰见湿勿治湿见泻休治泻很多人找中医看病,印象深刻
【2评论】【7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