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一堆补药,不如1瓶保和丸,中医:“以通代补”才是最强的补! 逢年过节,餐桌上总

栗子科普 2025-07-11 19:26:12

吃一堆补药,不如1瓶保和丸,中医:“以通代补”才是最强的补! 逢年过节,餐桌上总少不了山珍海味。大鱼大肉下肚,胃口倒是撑了,肚子却开始“唱反调”:胀气、嗳气、不思饭食,连觉也睡不踏实。有人一着急,赶紧抓几副补药“补一补”,可越补越虚,越补越困。老中医常说一句话:“虚不是因为缺,而是因为堵。”想要补得进去,先得通得出来。 这正是中医的独门思维:不是一味堆补,而是先疏后补、以通为先。《黄帝内经》早就讲明白了:“通则不痛,通则不病。”身体就像一张大网,经络是运输线,脏腑是加工厂。你往仓库里猛塞货,运输线却卡住了,那不是补,是添乱。这时候的“补”,不是加法,而是减法。 门诊里常见一种“假虚人”:脸色发黄、四肢无力、饭量小、常觉疲惫,但一摸脉象,没真虚,只是脾胃堵住了。脾是后天之本,运化水谷精微全靠它,脾不好,全身都跟着萎靡。这时候搞错方向乱吃补药,反而让脾胃更负担。反倒是一瓶“保和丸”,把这口“气”化开了,人立马轻松许多。 保和丸名字朴实,药效却精妙得很。它最早出自清代《医宗金鉴》,是为了解决“饮食所伤”而设。整个方子就像一支“清道夫团队”: 山楂是主力,消肉食积滞,尤其适合吃多了油腻; 六神曲和麦芽负责助消化,酒饭杂食一样不落; 莱菔子能破气消胀,像是给胃里“放个气”; 陈皮理气健脾,让气机顺畅; 茯苓利湿安神,既帮排湿,又安肠胃; 连翘则是清热解毒,防止食积化火。 整个配方就像一台“消化清障机”,该化的化、该通的通,不伤正气,还能扶脾胃之本。它不是“补药”,但却能让你更有精神、更有胃口,这就是中医讲的“以通为补”。 从中医体质角度看,很多老年人属“痰湿体质”或“气滞体质”,就是经络、脏腑之间的气血运行不畅。像城市的地铁堵车了,哪怕你再多车厢也运不动人。保和丸这种“通气化积”的思路,正是帮身体“疏通地铁站”,让营养和气血自由流动。 顺气通络,才能谈补。这就像春天先要疏通河道,夏天洪水来了才不至于泛滥。补药不是万能钥匙,反而可能成“堵门砖”。中医讲“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但这座“能量工厂”最怕积滞。一旦它被堵住,其他脏腑再好也运转不起来。 生活中想做到“以通为补”,也不难。饭前走走,让肠胃有预热;吃饭细嚼慢咽,助唾液参与消化;饭后别立马坐着,散步一刻钟,胜过吃一堆保健品。尤其晚餐别吃太撑,七分饱刚刚好。中医讲“胃不和,卧不安”,睡前肚子太满,脾胃加班,身体哪有空修复? 再讲一个节气小知识:入伏之后,湿热最重,脾胃最容易“堵”。这时候不是该进补,而是该“清积化湿”。绿豆汤、薏米粥、山楂水,都是厨房里的好医生。身体轻了,人才轻快;气机通了,才有补的空间。 懂中医的人都知道:补,不是堆积食材,而是调动身体的主动性。保和丸不是“灵丹妙药”,但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补,是让身体自己恢复运转的能力。这才是“养生”的根本,不靠外力,而靠内在的平衡。 别再傻傻吃补药了,先把身体这条“河道”疏通干净。不然再多的“营养船”,也只是原地打转。中医最讲究“顺势而为”,顺的是气机、是节气、是自然之理。补得巧,不如通得妙。 吃一瓶保和丸,或许你就懂了:通了,就是最好的补。

0 阅读:62

猜你喜欢

栗子科普

栗子科普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