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大忠告:
见汗莫治汗
见痰别治痰
见湿勿治湿
见泻休治泻
很多人找中医看病,印象深刻的是“望闻问切”一个流程,一套动作认真完整做下来,至少一刻钟以上,有的甚至可能超过半小时。为什么越是有经验的中医问得越详细,查得越谨慎?因为在实践两个基本准则:整体关联性、治病必求本。
这两个准则的核心和关键是:不以查探问到的表面症状为基础实施治疗,而是把心思和目光放在其它部位。比如患者经常遇到的“头痛医脚”问题,看似毫不相关的两个地方,其实有密切联系。
在中医眼里,人体是一个整体存在,脏腑经络运转,有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要遵循阴阳平衡的规则,升降有常,出入有据,浮沉有范,消长有度。一旦平衡被打破,从整体上辨证论治,统筹考虑,并根据患者证型,实施个性化治疗。
中医治疗的落脚点,一定是“治病求本”,强调治疗疾病不能限于表面症状,要深入分析内在病机,调整失衡的机体状态,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那么不仅能治好病,还能管一段时间。某种程度上说,治病求本的理论和实践,是中医的精髓。
临床上,治病求本的案例很多,如四大要诀“治风先治血、治水先行气、治火先存阴、治湿先温中”,看似毫不相关,甚至完全相反的两个方面,藏着逆转病患、病情好转的秘密,由此拓展和延伸出大量治法。
当前正值盛夏,暑、热、火、湿、燥横行,一些人动不动出现这样那样的异常,比如汗液大量外泄,有时睡觉也冒出来;喉头总感觉有痰,清又清不完;频繁有头重如裹、浑身黏腻、乏力困顿酸沉的表现;吃一点凉的就拉肚子,脸面四肢浮肿等。
这就是夏天夏天常见的汗证、痰多、湿重、泄泻4大问题,拖下去会耗伤阳气,或者本身就是某些疾病的先兆信号,不可轻视。临床要怎么治?
中医讲4句忠告:见汗莫要治汗,见痰别急着治痰,见湿不能只盯着治湿,见泻休要治泻。
这 4句忠告本质是“治病求本”、“标本兼治”的具体实践,治疗不能直接针对症状,而通过调理脏腑功能,平衡阴阳来救困解难。
这4句忠告并非出自同一本医书,或同一个中医学说,而是中医大量临床经验教训的总结提炼,其实每句忠告,在历代中医大家或典籍里都有提到,比如:
1、《黄帝内经·标本病传论》明确: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提出“治病求本”理论。
2、金元李东垣《脾胃论》说:“湿困脾胃绝非单纯祛湿”、“泻者补其升清之气”。
3、朱丹溪在《丹溪心法》说:痰致百病,治痰需调脾、疏肝、通络。
4、现代中医朱曾柏提出:见痰休治痰,要调整脏腑功能,使痰湿潜消。
汗证、痰浊、湿气、泄泻作为夏季困扰人们的常见问题,该如何调理,怎样能抓住根本?
一、见汗莫治汗,要治哪里?有什么方剂?
汗在身体是“两面派”角色,好的一面是身体代谢正常的型号,可以调节体温、润养皮肤。坏的一面是营卫不和、阴阳失调,这种问题叫“汗证”。
中医认为“阳加于阴谓之汗”、“汗为心之液”、“汗者,精气也”。汗证多由阴虚、阳虚、气虚、表虚等单个或多种原因夹杂而起,有自汗、盗汗、冷汗、黄汗等表现,频繁出现汗证,是脏腑失养的信号,易因气阴损耗引起外邪入侵。
汗证的病位在卫表腠理,是阳气蒸化津液于体表的具体化,它与五脏六腑都有关系:
只有脾土健运,津液生化,才有汗液的源头;只有肝藏血,主疏泄,肝气条达,汗液乃出;肾统摄五液,肾精充足,汗液才能不断冒出;肺主气,外合皮毛,宣通卫气,才能让汗液外泄,等等。而且水谷化生津液,津液与血有密切联系,所以有“汗血同源”、“津血同源”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