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死也不向中国低头!一家日企6年前口出狂言,哪怕赔光也绝不依赖中国,结果转头将50%股份贱卖给长安,彻底告别中国市场,那么今天它真挺得住吗?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铃木这家企业,可是日本第四大汽车制造商,铃木创立于1920年,总部位于静冈县滨松市,以生产微型车闻名全球,还涉足摩托车、舷外机等领域。 2023年,铃木在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中排名第521位,在日本品牌价值100强中位列第23位。 不过这个曾经的“小车之王”,在日本本土市场也面临挑战,2024年因车辆检查违规召回约200万辆汽车,直接导致上一财年营业利润下调7.4%。 六年前,铃木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其实已经露出颓势,但往前推个七八年,它可是风光无限。 2011年,长安铃木年销量突破22万辆,奥拓、羚羊、北斗星等车型成为中国家庭的“第一辆车”。 那时候,铃木的小型车凭借省油、耐用、价格亲民的特点,在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市场,占据了不小的份额。 可谁能想到,仅仅过了几年,中国汽车市场的消费升级浪潮,就把铃木打得措手不及。 中国家庭购车预算的变化,是铃木衰落的关键转折点,随着经济发展,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从“有车开”转向“开好车”,小型车市场迅速萎缩。 中汽协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6年,中国经济型轿车市场份额从20%骤降至6.9%。 与此同时,自主品牌SUV崛起,比亚迪、吉利等企业推出的车型以更大空间、更高配置和更低价格抢占市场。 而铃木依然坚持“小车战略”,产品线更新缓慢,甚至连国六排放标准实施后,都没有及时推出符合标准的车型。 铃木的错误判断,根本原因是对中国市场趋势的误判,当其他车企都在加大SUV和新能源车型投入时,铃木却固执地认为“小车才是未来”。 2017年,长安铃木全年销量仅为8.6万辆,同比下滑26%,亏损8482万元;到了2018年1-7月,销量更是暴跌47.3%,彻底沦为边缘品牌。 更要命的是,铃木在技术研发上也裹足不前,当中国市场开始普及涡轮增压、混合动力技术时,铃木的主力车型,还在使用老旧的自然吸气发动机。 最终铃木也为自己的固执,付出了惨痛代价。 2018年9月,长安汽车以1元收购铃木持有的长安铃木50%股权,而另一家合资企业昌河铃木也在同年6月解散,铃木彻底退出中国市场。 退出前,铃木在华累计销量不足全球份额的4%,而印度市场却贡献了其全球销量的一半以上,这意味着,铃木不仅失去了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还把自己的命运绑在了印度这个增长潜力有限的市场上。 铃木的遭遇,其实折射出日系车企的共同毛病,首先就是“技术保守”,过于依赖传统燃油车技术,电动化转型迟缓。 以本田为例,其在华推出的e:NS1纯电动车,采用油改电技术,累计销量仅7000辆,远不及国产竞品。 然后就是“本地化不足”,日产轩逸虽然长期占据销量榜首,但配置老旧,被比亚迪秦PLUS等车型取代。 最后一点则是“决策僵化”,日本总部对中国市场反应迟钝,比如丰田直到2025年才在上海独资建厂生产雷克萨斯电动车,错失了电动化先机。 说到铃木坚持不换生产线省下的钱,反而让它蒙受了多大损失,这里面有笔账得好好算一算。 铃木在华工厂采用的是小型车生产线,无法生产SUV和新能源车,2018年退出时,这些生产线几乎全部闲置,长安汽车不得不投入1.8亿元进行改造,才让工厂重新运转起来。 铃木不仅失去了中国市场的利润,还因为生产线无法转产,导致资产大幅贬值。 更讽刺的是,长安汽车收购后,将工厂改造为生产新能源车型的基地,2024年重庆铃耀(原长安铃木)年产值达141亿元,盈利7.66亿元,彻底盘活了资产。 长安这次可是捡了个大便宜,除了获得现成的工厂和供应链,还继承了铃木在华的技术和人才。 长安铃木第二工厂曾是铃木全球最先进的工厂之一,被绿驰汽车用来生产电动车M500,而长安自己则利用这些资源推出了UNI-Z等新能源车型,月销近万辆,成为市场黑马。 相比之下,铃木退出中国后,虽然在印度市场有所斩获,但2024年全球销量仅245万辆,不足丰田的四分之一,且利润因召回事件大幅缩水。 现在回头看,铃木当年的“绝不依赖中国”宣言,不过是给自己挖了个大坑。 在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的浪潮下,任何企业都无法独善其身,中国市场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更是技术创新的策源地。 丰田、本田等日系车企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开始加大在华投资,而铃木却选择了一条相反的道路。 当我们看到长安铃耀的重生,看到日系车企为了生存不得不抱团取暖时,不得不感叹:市场不相信“硬气”,只相信顺势而为。 铃木的遭遇,或许能给那些还在固执己见的企业提个醒: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逆势而动,终将被时代抛弃。
打死也不向中国低头!一家日企6年前口出狂言,哪怕赔光也绝不依赖中国,结果转头将5
柳淮蕊
2025-07-10 02:31:04
0
阅读: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