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日本人的天塌了!本来认为躲过了7月5日就安然无恙了,结果预言者出来辟谣

柳淮蕊 2025-07-09 17:30:52

一觉醒来,日本人的天塌了!本来认为躲过了7月5日就安然无恙了,结果预言者出来辟谣了:我梦见的是2025年7月,并没有说具体哪一天。那个具体日期,是出版社编辑给加上的。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这事还得从一位日本老太太的梦说起,她名叫龙树谅,今年七十来岁,是个漫画家,她1999年出过一本漫画,名字叫《我所看见的未来》。 书里记录了她做的一些梦,其中有一个梦提到“2011年3月的大灾难”,后来跟东日本大地震时间撞上了,就有不少人觉得她是“预言家”。 可今年7月5日,网上突然又开始疯传,她预言日本当天会发生毁灭性大地震,引发百米海啸,三分之一国土沉没。 结果到了日子,啥事儿没有,反倒是老太太自己出来辟谣了:“我梦见的是2025年7月,具体日期是出版社编辑加上去的。” 2021年,出版社再版龙树谅的漫画时,在书腰上明明白白写着“2025年7月大灾难”,还在后记里说“如果做梦的日子就是灾难实现的日子,那么下一次大灾难将会是7月5日”。 实际上,龙树谅在2025年6月出版的新书《天使的遗言》里说得很清楚,她只是梦见2025年7月可能有灾难,但没说具体哪天,日期是编辑加上去的。 更绝的是,出版社还把她早年“巧合预言”2011年地震的事儿,拿出来炒作,把她包装成“神预言家”,书的销量一下子暴涨300%,初版才5万册,再版直接卖了38万册,二手书价格炒到20万日元(约1万元人民币)。 这事儿在日本老百姓中间,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从6月底开始,日本西南部鹿儿岛附近地震活动频繁,12天内发生了900多次地震,虽然气象厅说这是正常板块活动,但网上还是炸开了锅,有人把这跟预言联系起来,恐慌情绪一下子蔓延开来。 7月5日凌晨4点,日本全国紧急地震速报的直播,吸引了近25万人蹲守,就等着看预言会不会成真。 超市里防灾包销量激增300%,部分民众甚至计划凌晨外出避难,还有人带宠物在外面等着。 旅游业更是遭受重创,香港、台湾赴日游客退订率超50%,部分航空公司减少航班,据估计,日本旅游业损失高达5600亿日元(约250亿人民币)。 面对这场闹剧,日本官方的反应倒是挺积极,日本气象厅多次召开发布会,强调地震无法精确预测,7月5日的预言纯属谣言。 地震海啸监视科科长海老田绫贵说得很明白:“预测地震必须包含时间、地点、规模三个要素,现在的技术根本做不到。” 东京大学荣誉退休教授,罗伯特·盖勒也指出,目前没有科学证据支持这一预言。 更有意思的是,日本政府还依据《灾害对策基本法》,对传播不实信息的媒体账号提起诉讼,要求社交平台删除2.3万条违规内容,同时在气象厅官网实时更新地震活动数据,推出“地震风险地图”APP,缓解公众焦虑。 可问题来了,为啥当年出版社这么一炒作,日本老百姓都深信不疑呢? 因为日本是个地震多发国家,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造成1.8万人遇难,福岛核泄漏的影响至今还在,这种历史创伤让民众对灾害特别敏感。 再加上日本政府一直警告,“南海海槽特大地震”的风险,未来30年发生8级以上地震的概率高达82%,老百姓心里本来就有根弦紧绷着。 出版社正好抓住了这种焦虑,用“精确日期+毁灭性场景”的营销策略,把一本漫画书变成了“末日剧本”,再加上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恐慌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不过也有不少人保持着理性,在东京银座大街,有市民接受采访时说:“没有科学依据,也就是个预言而已。真要担心,我们也不会来逛街了。” 还有中国游客表示:“既然欧美游客都不怕,我们也没啥好怕的。” 龙树谅本人也在采访中说,虽然她梦见2025年7月有灾难,但没梦到具体日期,能借此提高大众的防灾意识,也算是件好事。 这场风波虽然过去了,但留给我们的思考不少,它让我们看到,在信息时代,商业炒作和社交媒体的力量有多可怕,一个毫无科学依据的预言,竟然能引发这么大的恐慌,甚至影响国家经济。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面对自然灾害,科学理性的认知和日常防灾准备,远比轻信谣言重要。 就像日本防灾协会倡导的“3·7·30原则”,平时储备3天饮用水、7天食物、30天生活必需品,熟悉避难路线,这才是应对灾难的正确做法。 龙树谅估计自己也没想到,她本来只是个漫画家,记录自己的梦境,没想到被出版社利用,成了“预言家”。 这事儿闹到最后,最受伤的还是日本老百姓,被出版社当成了赚钱的工具,还得承受不必要的恐慌。 咱中国有句老话,“谣言止于智者”,希望大家以后遇到同样的事,也要多想想科学依据,别被有心人利用了。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2
柳淮蕊

柳淮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