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过劲来的俄罗斯“翻脸不认人”,立马对华凶狠下手,中方立即出手让俄冷静!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4月发布的数据,2025年1 - 3月中俄贸易额为532.13亿美元,同比下降6.6%。这是自2020年以来,首次出现季度同比下滑。 不过得注意,3月份单月贸易额逆势增长16%,显示出一定的韧性。 俄罗斯在经历了几年战争的摧残后,也是绞尽脑汁想恢复经济,不过这手似乎下到咱们头上来了。 俄罗斯最近出台了不少针对中国的关税政策,比如2025年1月1日起,俄罗斯将进口汽车的关税系数调整为20 - 38%,中国产汽车的清关费用因此增长1067至30000卢布不等。 更早之前,俄罗斯自2024年3月起,恢复对煤炭出口征收与卢布汇率挂钩的关税,税率4% - 7%,直接影响中国能源进口成本。 俄罗斯之所以要加关税,官方说法是“保护国内产业”和“稳定市场物价”,但实际情况更复杂。 以汽车关税为例,2023年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占有率超过60%,吉利、奇瑞等品牌销量激增,直接挤压了本土车企的生存空间。 俄罗斯希望通过提高关税,迫使中国车企,从“出口模式”转向“本地化生产”。 煤炭关税则与卢布汇率波动密切相关,当汇率低于1美元兑80卢布时关税为零,这实际上是俄罗斯平衡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这些政策对中国产业影响有多大? 以汽车行业为例,2024年中国对俄汽车出口量突破40万辆,但2025年一季度出口量同比下降22%。 不少车企开始调整策略,比如长城汽车在哈萨克斯坦建立组装厂,通过“曲线进入”俄罗斯市场。 继续看能源领域,2024年中国自俄进口煤炭1.2亿吨,关税调整后进口成本增加约15亿元人民币,倒逼国内能源企业加速与中亚国家的合作。 面对俄罗斯的战略调整,咱中国的回应既坚决又灵活。 商务部在2025年5月与俄罗斯经济发展部会谈,明确反对单边关税措施,强调“合作共赢”原则。 而且咱中国也在加速推进能源进口多元化,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从中亚进口天然气同比增长35%,与沙特签署的原油长期供应协议,覆盖未来10年需求。 这种“多条腿走路”的策略,既降低了对单一供应国的依赖,也增强了国际议价能力。 说到能源进口多元化,这可不是临时起意,中国早就意识到,过度依赖俄罗斯能源存在风险。 2024年,俄罗斯占中国原油进口的19.6%,天然气进口的31%,虽然占比很高,但远未达到“命脉”程度。 通过与中亚、中东、非洲等地区的合作,中国正在构建“海陆并进、多元互补”的能源供应体系。 比如中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年供气量达140亿立方米,同时中国与卡塔尔签署的27年LNG供应协议,每年进口量达400万吨。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现在贸易都缩水了,中俄合作基础还在不在? 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2024年中俄贸易额达2448亿美元,中国连续15年保持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 双方在能源、机电、农业等领域的互补性依然显著:俄罗斯需要中国的制造业产品和技术,中国需要俄罗斯的资源和市场。 2025年6月28日,“同江桥头经济区”签约26个中俄合作项目,涵盖智慧物流、跨境贸易等领域,就是最好的例证。 那既然合作基础这么牢固,俄罗斯为啥还要“下手”呢,这不是对两国都有影响吗? 其实这得从两个层面分析,从国内看,俄罗斯面临经济结构转型压力,2024年对中国出口停滞,迫使政府采取保护主义措施刺激本土产业。 从国际角度考虑,美西方持续施压,俄罗斯需要在战略上保持一定的“平衡”。 但这种“下手”是有限度的,正如俄罗斯联邦委员会第一副主席杰尼索夫所说,中俄关系“不会把政治和经济混为一谈”,双方仍在探索“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合作模式。 未来中俄合作有几个方向,还是十分值得关注的,一是能源合作升级,从单纯的资源贸易转向联合开发,比如北极航道开发和核能合作。 二是科技合作深化,双方在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联合实验室已启动,2025年中俄科技合作项目同比增长40%。 三是地方合作提速,黑龙江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东北—远东”战略对接,预计2025年贸易额突破200亿美元。 而且本币结算的比例将进一步扩大,2025年中俄贸易中人民币和卢布结算占比已超过80%,大大降低了对美元的依赖。 咱们得客观看待俄罗斯的政策调整,这不是“翻脸”,而是大国博弈中的正常策略变化,中国应对这种变化的关键,在于保持战略定力,既维护好自身利益,又不搞对抗。 正如老话说的,“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在国际经贸舞台上,咱们得有硬实力,更得有大智慧。 只要坚持互利共赢,中俄合作的大船就能在风浪中稳步前行。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缓过劲来的俄罗斯“翻脸不认人”,立马对华凶狠下手,中方立即出手让俄冷静! (阅
柳淮蕊
2025-07-09 18:31:09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