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禄的墓一被打开,专家一看墓志铭,愣住了:慈禧亲自写词,不但夸他“亲臣中最密者”,还特别提到“托孤”和“联姻”。这和溥仪当年在《我的前半生》里说的“祖父没啥特别,只是会揣摩人心”完全对不上,到底是谁说了假话?这事,终于有了答案。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昌平一处施工现场,挖掘机误打误撞挖出一个青砖墓道。 考古人员连夜赶来,扒开封土,石门一开,里面赫然立着一块石碑,上书“文忠公荣禄之墓”。 荣禄是谁?清末重臣,西太后最倚重的大员,更敏感的是,他还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外祖父。 但真正让人惊掉下巴的,是那块墓志铭,石头上字迹仍清晰,落款赫然是慈禧御笔:“亲臣中最密者”。还有一句:“此臣忠心可托社稷,儿孙归附亦允嘉”。 研究者凑近一看,连“联姻”两个字都写得明明白白,此时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溥仪的《我的前半生》。 书里写荣禄这个人,评价模棱两可,还说“我母亲嫁给载沣,是普通宗室联姻,外祖父只是恰好当时得宠”。 这就奇怪了,慈禧都亲笔写了“托孤”两个字,怎么到溥仪嘴里就成了“没啥特别”了?要搞清这个疑点,还得往回倒几十年。 荣禄出身正白旗贵族,早年在盛京效力,靠着军功升得快,咸丰年间调到京城任职,和年轻时还是懿贵妃的慈禧就有了来往。 坊间传言说他们年少时曾有旧情,这种说法虽然史书不载,但在清宫档案里倒是能看到两人往来极密,比如在荣禄出任总管禁军后,慈禧几次亲笔写信,交代敏感事务,“汝务必私下办,毋使外人知之”。这么说话的语气,绝不是一般上下级。 1898年,光绪皇帝搞变法,慈禧看不下去,要动手收拾维新派,谁来执行?还是荣禄,他调兵包围颐和园,把光绪软禁在瀛台,杀了谭嗣同等六君子。 戊戌政变,从头到尾,荣禄是最核心的人物,按清宫档案记载,政变当晚,慈禧在后宫与荣禄密谈至夜深,说了一句:“此事惟有尔能成。” 紧接着1900年,义和团闹得最凶,西太后出逃西安,又是荣禄留下守京,可惜他扛不住压力,病死在京,慈禧当时人还在西安,专门下旨为他建墓、题写墓志铭,说“忠臣如斯,实无其二”。 再看“联姻”这档事,就更耐人寻味了,荣禄的女儿荣寿嫁给了载沣,也就是末代皇帝溥仪的生父。 按照清制,皇族婚姻一向严谨,要么满门望族,要么宗室内部联姻,荣禄是外姓官员,能把女儿嫁进皇室,已经是破天荒。 更奇怪的是,载沣娶妻那年才十六岁,荣寿比他大好几岁,这种“女大男小”的组合在皇室极为罕见。翻史料,那场婚事就是慈禧钦定,不容置喙。 所以有人说,这是慈禧给荣禄的“封赏”,他不姓爱新觉罗,却能与皇族结亲,靠的不是命,而是“最密”的关系。 这时候再看墓志铭上写的“联姻”二字,绝非闲笔,而是把两人私下关系公开钉死在石头上了。 可溥仪怎么说?他在回忆录里讲得很轻,说祖父没什么显赫战功,只是对慈禧“揣摩得体”。 说到父母婚事,也是一句带过,说“母亲是荣禄之女,婚配一事自有安排”。根本没提慈禧钦点,更避而不谈“联姻”这两个字。 有清史研究者看了墓志铭后对比《我的前半生》,直说:“这本书写得太保守,尤其涉及家世部分,明显有掩盖”。 也有观点认为,溥仪当时身处民国政权之下,有些事不愿说透,比如自己家和清廷残余势力的私密关系,说太多只会被人拿来做文章。 还有一种可能,跟个人情感有关,溥仪幼年就被送入宫中,与父母聚少离多,他对母亲印象不深,后来常年流亡,对荣禄这位外祖父的印象更淡。 书中不写,或许是有意淡化,但他怎么也没想到,一块石碑一块墓志,把这段被刻意淡掉的往事,全写得清清楚楚。 更讽刺的是,荣禄墓碑是在文化遗产修复中“无意”发现的,不是皇陵,不是重点保护文物,压根没人太注意,工人都以为是普通旗人墓,直到墓志被清理出来,考古人员发现署名“慈禧太后”,才引起轰动。 石碑出土后,被送到北京市文物局,经专家复核,确认无误,相关铭文也在《中国历史文物》杂志上刊出。 学界才突然意识到,清末史书中缺失的一块拼图,被一场意外找了回来。 这段事也就此翻篇。但碑上的每个字,静静躺在地下百年后,如今重见天日,它说出的东西,比书里写的,更让人相信。 参考资料: 金易、沈义羚:《我的前半生》(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清史稿》卷四百七·列传一百九十四·荣禄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 《中国历史文物》1984年第4期:〈北京市昌平县清代荣禄墓考古简报〉
荣禄的墓一被打开,专家一看墓志铭,愣住了:慈禧亲自写词,不但夸他“亲臣中最密者”
候松呀
2025-07-10 22:37:14
0
阅读: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