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华国锋主席最后一次去毛主席纪念堂,临走时高喊一句话,在场的人听了无不

如梦菲记 2025-07-09 14:24:12

2007年,华国锋主席最后一次去毛主席纪念堂,临走时高喊一句话,在场的人听了无不感动落泪。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7年12月26日,北京冬日清晨,天色灰暗,风吹得行人加紧了脚步,这一天,是毛主席的114周年诞辰,早上八点多,一辆低调的黑色面包车缓缓驶入天安门广场东南角。   车门打开,几位身穿深色衣物的人下车,从车里慢慢抬出一把轮椅,轮椅上坐着一位身形瘦弱的老人,戴着帽子,披着厚大衣,脸色苍白但神情坚定,他就是华国锋。   此时的他,已是86岁高龄,身患重病,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过去几个月里,他几乎未曾出门,也不再接待访客,医生建议他静养,家人也反复劝说,不宜劳顿。   但他心意已决,执意要来毛主席纪念堂,他没有声张,未做公开安排,也未让任何媒体知晓,只有家人和少数医护人员陪同,对于他来说,这次出行意义重大。   走进纪念堂前,他在门口稍作停留,目光扫过四周,似在确认方向,工作人员一眼认出这位特殊的访客,立刻默默让出通道,没有任何惊动。   他被缓缓推进纪念堂,空气中弥漫着静谧和肃穆的气息,水晶棺前,华国锋要求站起来,尽管行动困难,他还是倔强地摆脱搀扶,缓慢地站直了身躯。   他笔直地站在毛主席遗体前,脸朝水晶棺,神情严肃,他张口高声喊出熟悉的口令:“向伟大领袖毛主席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语调虽带沙哑,却字字铿锵。   在场的工作人员和陪同人员纷纷低头肃立,整个大厅一片寂静,仿佛时间凝固,没有人讲话,也没有人移动,每一个听到这句话的人都感受到一种直击人心的情绪,那是一种深沉的敬意,是对过往岁月的追念。   他站得不久,身体便有些吃不消,家人赶紧上前将他扶住,他没有流泪,也没有表露情绪,只是轻轻地再看了一眼,那一眼很长,他的目光像是要穿越玻璃,把毛主席的音容相貌再次牢牢记住。   他没有多留,慢慢转身,被人推着离开,整个过程静悄悄地进行,没有任何喧闹,也没有任何特殊安排,只有空气中残留着一句句回响的口令,久久未散。   从毛主席去世后,华国锋每年都会在毛主席的诞辰和忌日这两天前往纪念堂,他从不缺席,不管天气如何,也不管身体状况如何,几十年如一日,从不张扬,也从不求表扬。   他不说什么大话,也不接受采访,他不讲自己的功绩,也不回避过往,他只是默默地走进纪念堂,然后默默地离开,对他来说,这是纪念,也是承诺,是他人生里必须完成的事情。   这一次,是他最后一次前来,没有人知道他内心的情感有多深,也无人能确切说出他此行的全部意义,但从他步入纪念堂到离开的一举一动,可以看出,这是一位老人在用最后的力气完成一个深埋心底的使命。   他没有讲话,也没有留下只言片语,除了那句三鞠躬的口令,没有别的声音,但所有人都明白,这场告别极不寻常。   八个月后,2008年8月20日,华国锋在北京病逝,他的去世消息低调传出,没有大规模的公开仪式,也没有长篇的讣告,告别仪式简朴庄重,仅有少数亲属和老同事出席。   他的骨灰被一分为二,一部分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另一部分按照他本人的意愿送回山西交城县老家安放。   直到他生命的最后阶段,华国锋始终保持着克制和宁静,他不谈过去,不评功过,只做他认为该做的事,他身上那种不争、不言、不显的风骨,在那天的纪念堂里表现得尤为清晰。   他知道自己已经力不从心,却依然完成了最后一次对毛主席的敬礼,那一声高呼,是他一生信念的延续,是他对曾经那个时代最深的致意。   人们记住的不仅仅是那三个鞠躬,而是那份坚持,那种情感,以及那位老人缓慢而坚定地站立的背影,在毛主席纪念堂静谧的空气中,那声音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成为一代人心中最真切、最质朴的记忆。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华国锋晚年生活:藏起脏衣服 偷偷交给老伴洗——中国新闻网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