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211高地上,一名士兵头部中弹牺牲,他的战友抱着他的

如梦菲记 2025-07-11 18:05:14

1984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211高地上,一名士兵头部中弹牺牲,他的战友抱着他的遗体,张着嘴仰天放声大哭,悲痛欲绝,这一幕,恰巧被随军战地记者用镜头记录了下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4年,对越自卫反击战还在继续,在云南老山地区的211高地上,一场残酷的攻坚战正在进行。   这是一块争夺激烈的战略高地,越军在山上修筑了密集的暗堡,火力凶猛,前沿阵地险象环生,我军为了夺回这片被敌人盘踞的阵地,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那一年的某个清晨,阵地上的雾气尚未散去,地面的泥泞里混着硝烟与血水,随着进攻的命令下达,担任主攻任务的部队开始出击。   冲锋号响起,年轻的士兵们跃出战壕,奔向山头,在密集的机枪扫射和炮火轰击下,地面炸裂,碎石与泥土混杂着血肉飞溅,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铁锈味。   一名来自山东临沂的士兵冲在最前面,他叫陈为民,此前他已经参加过多次战斗,经验丰富,是部队中的骨干战士,这一次,他所在的小队负责打开突破口。   在接近敌人前沿阵地时,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额头,他的身体猛地一颤,扑倒在地,鲜血迅速染红了周围的泥土,他的战友们还在奋力向前,没有注意到他倒下的那一瞬间。   几秒钟后,后方的李发忠冲了上来,他也是来自山东临沂,与陈为民从小一起长大,又一同参军,感情深厚,看到陈为民倒在血泊中,他仿佛被击中一般跪倒在地,把战友的遗体紧紧抱在怀里。   陈为民的头靠在他的手臂上,血流不止,面色苍白,李发忠仰头放声大哭,眼泪混着泥水和血迹,沾满了脸颊与军装,他的哭声穿透了枪炮声,让整个战场为之一震。   这一幕被一位随军战地记者用镜头记录了下来,照片中,李发忠跪在破败的阵地上,抱着战友的遗体,张大了嘴仰天嚎哭,像是在把心里所有的悲伤都撕裂出来。   照片拍下时,陈为民已经没有了呼吸,脸上还残留着冲锋前的坚毅神情,这张照片后来登上了部队内部刊物,也成为老山战役中最有代表性的战地影像之一。   李发忠没有停留太久,他擦掉眼泪,把陈为民的遗体放好,然后抓起冲锋枪,跟随部队继续投入战斗。   他情绪近乎失控,在接下来的攻击中,他带头冲击敌人的暗堡,连续打空三个弹匣,在击毙多名敌人后,一发子弹击中了他的腰部,他的身体被撕裂成两截,倒在了刚刚清除的敌人阵地前。   战斗持续了数小时,211高地最终被我军夺回,但代价沉重,许多战士再也没有从山坡上回来,战场打扫结束时,李发忠的遗体被找到,他的口袋里还揣着半块压缩饼干,是陈为民前一天分给他的。   他的尸体旁边,是打碎的钢盔和染满鲜血的军用笔记本,部队为他和陈为民举行了简单而庄重的追悼仪式,随后二人被安葬在麻栗坡烈士陵园。   照片被送到后方后,不少人看了都落泪,这是一张用生命换来的影像,不是摆拍,不是重构,而是真实战场上最沉痛的一刻。   很多人都记住了这个画面,却并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没有鲜花,也没有头条,但照片保留至今,仍旧震撼人心。   三十多年过去了,麻栗坡烈士陵园的松柏已长得高大挺拔,陈为民和李发忠的墓碑挨得很近,就像他们当年住在营房里的上下铺。   每年清明节,总有人专程前来祭奠,他们当中有的是曾经的老战友,有的是陈李二人的亲属,还有的是看过那张照片而深受触动的年轻人。   人们带来白酒,倒在墓前,酒液渗入青石板的缝隙,就像当年渗进战壕泥土的鲜血。   这段历史并不遥远,211高地依旧在边境线上沉默地矗立,曾经的弹坑早已被杂草覆盖,但照片中的哭声却一直回荡在很多人的记忆里。   有老兵回忆说,那场战斗他一辈子都忘不了,梦中经常响起李发忠那声撕裂心肺的哭喊,让人从睡梦中惊醒。   战争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也塑造了一代人对生与死、对兄弟情、对国家的理解。   他们没有留下什么豪言壮语,但用鲜血和生命写下了属于那个时代最朴素的信念——守住阵地,保卫祖国,照片只是瞬间,忠魂却长存。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走近红色历史 传承红色精神 赓续红色血脉——记鹿阜中学爱国主义研学活动——石林融媒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