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王近山随手消灭上百名日军,但在清点战利品时,战士却疑惑的发现,这一战仅日军军官就被干掉120多个,其中很多人都没带枪,这是为何?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3年,抗日战争进入胶着阶段,八路军将士在敌强我弱的局势下艰难坚持,那一年深秋,王近山带领第16团正在执行前往延安的护卫任务。 部队途经山西洪洞县韩略村时,侦察人员传来情报,说有一支日军车队即将经过这一带,部队正好在韩略村附近休整,王近山听到这个消息后,决定不放过这个打击敌人的机会。 韩略村地处山势交错之间,道路狭窄,正适合设伏,王近山仔细勘察地形后,命令部队连夜做好战斗准备,他布置兵力在村西南方向的高地和沟渠之间,选择隐蔽位置,将四个连分头埋伏。 大家用玉米杆和高粱秆做伪装,静静等候敌人出现,等了整整一夜,直到清晨仍无动静,部分战士开始怀疑情报是否准确,但王近山没有放松警惕,继续让部队埋伏。 临近中午时,远处尘土飞扬,敌军车队果然沿着临屯公路驶来,王近山一声令下,六连率先发动攻击,用手榴弹击毁车队尾部的两辆卡车,阻断敌人退路。 随后,五连的机枪组从侧翼猛烈扫射,整个伏击圈瞬间爆发出密集火力,敌军被打得措手不及,前后受阻,只能弃车找掩体还击。 激烈的交火持续了一段时间,随后发展成白刃战,五连和九连的步兵轮番冲锋,与日军展开肉搏,王近山见九连陷入重围,亲自冲到前线,带领战士打破包围。 战士们受到鼓舞,士气高涨,迅速扭转战局,一些班长趁机冲上敌人汽车夺取机枪和武器,有的战士甚至徒手与敌人搏斗,整场战斗持续三个多小时,直到最后一名敌人被击毙。 战斗结束后,部队开始清理战场,战士们很快发现了异常,按照人数估算,这次击毙的日军有一百八十人左右,但缴获的枪械数量却远远对不上,战场上只收集到四十多支步枪、几挺机枪和少量掷弹筒。 让人奇怪的是,地上却散落着一百多把军刀,且很多尸体身穿军官制服,佩戴勋章,从尸体位置来看,有的甚至还坐在车内,车门未开,像是临时赶路途中被袭。 王近山看到这情形后,细致检查了尸体装束,这些人的着装明显与普通士兵不同,很多人佩戴的是中高级军官的肩章。 有些尸体穿的是步兵学校的制服,还有部分人佩有观察团标识,部队这才意识到,这支被全歼的日军车队不是普通运输部队,而是一支由军官组成的“战地观察团”。 根据事后了解,当时日军华北方面军正尝试推行一种名叫“铁滚式三层阵地”的新战法,冈村宁次为此特地从各部抽调军官组成参观团,前往太岳战区视察演练过程,展示所谓新战法的实际成果。 这些军官多数来自步兵学校和联队单位,军衔多为中尉、上尉,甚至包括联队长和旅团长等高级军官,因为任务是参观演示,不是作战,他们大多没有携带枪支,仅配备军刀或随身小手枪,护卫部队也非常薄弱。 日军方面原本计划从洪洞经临屯一带穿越太岳南部,再北上前往演练地,王近山的部队恰好在他们必经之路上设伏,使这场伏击成了一个巧合中的精准打击。 整个观察团几乎无一幸免,只有三人逃脱,十三辆汽车全部被摧毁,这一结果对日军打击极大。 冈村宁次得知消息后勃然大怒,迅速调集三千兵力前往洪洞一带追击,却扑了个空,王近山早已带领部队迅速转移,敌人未能找到八路军踪影。 韩略村伏击战虽然没有预先设定斩首任务,但结果却异常精准,这一战彻底破坏了日军“扫荡演示”的计划,也打乱了其对太岳根据地的攻势节奏。 大量军官在此次行动中阵亡,严重影响了日军的指挥系统,冈村宁次不得不重新调整部署,调换指挥人员,并清算当地守军责任。 这场战斗没有大型武器,没有复杂调度,但凭借王近山果断判断与机动部署,抓住了一个转瞬即逝的机会。 在没有预料到敌人具体身份的情况下,他仍选择果敢出击,用一场实战给日军最直接的打击,这不是运气使然,而是他多年从战场中锤炼出来的判断力和对局势的精准掌握。 王近山带领部队完成清点后,没有逗留,立刻按照既定路线向延安方向转移,他始终没有违反原定任务,却又在不影响主责的情况下完成了一场意义重大的奇袭战斗。 这场战斗日后被称作“韩略村伏击战”,也成为王近山军事生涯中最令人称道的战例之一,通过这一战,八路军不仅重创敌军,也向敌后抗战区域的民众展示了坚持战斗的信心与勇气。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韩略村伏击战:《亮剑》伏击日军观摩团的战斗原型————中国军网
1943年,王近山随手消灭上百名日军,但在清点战利品时,战士却疑惑的发现,这一战
如梦菲记
2025-07-11 17:18:4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