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毛主席看完电影《小二黑结婚》后,被剧中赵丽蓉老师饰演的“三仙姑”深深打

如梦菲记 2025-07-09 10:24:06

60年代,毛主席看完电影《小二黑结婚》后,被剧中赵丽蓉老师饰演的“三仙姑”深深打动,他决定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主创团队,却发现赵丽蓉老师并没有来,得知赵丽蓉“拒见”自己的原因后,毛主席连声说“好”,这是为何?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0年代,《小二黑结婚》这部评剧电影在全国放映后,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毛主席在中南海观看了影片,其中一个角色“三仙姑”格外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个角色由赵丽蓉扮演,她饰演的农村泼辣妇女,形象鲜明,既有生活气息,也带着幽默劲,令人印象深刻,毛主席看完电影后,对剧中人物评价很高,说这部作品“讲明理,通神韵”,特别提到了“三仙姑”的出色表现。   影片结束后,中央决定安排一次接见活动,在人民大会堂召集剧组主创人员,毛主席亲自接见并表示慰问。   当时评剧界的许多代表人物都参加了这次会议,新凤霞是其中之一,新凤霞是赵丽蓉多年的搭档和朋友,两人同在解放评剧团演出多年,经常在舞台上合作,也在生活中彼此照应。   会场上,毛主席询问起“三仙姑”的扮演者是否到场,得知赵丽蓉没有来,问及原因,才知道赵丽蓉自认为文化程度不高,怕见了领袖说不好话。   她也觉得自己艺术基础尚浅,演艺道路还需磨练,不想在众人面前出头露面,这番想法让毛主席频频点头,当即说了三个“好”,并夸赞她谦虚进取。   这不是赵丽蓉第一次放弃出头露脸的机会,从小在戏班里长大的她,几乎没怎么读过书,出生于河北宝坻的她,在逃荒迁徙的动荡中被父母带到东北。   那时家里靠父亲理发、干零工维持生活,一家人在沈阳落脚后生活才逐渐稳定下来,赵丽蓉排行最小,自小体弱,但嗓子亮、性格稳,被父亲送入戏班学艺,她一岁就登台演“喜娃子”,自此跟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   评剧戏班的生活苦,她常常演些滑稽、泼辣、搞笑的小角色,台下观众却记得牢,她没有拜师,所有的技艺都是靠耳濡目染和反复模仿学来的。   每天天不亮就要练功,嗓子喊得发哑,腿功要压得过硬,一点也不能偷懒,赵丽蓉特别能吃苦,常常是别人还没进场,她已经练了大半天。   20世纪50年代,她正式进入国家剧团,分配到解放评剧团,开始在剧目中担任配角,《小二黑结婚》中“三仙姑”这个角色原本不受演员欢迎,属于舞台上地位不高的“泼辣旦”角色。   但赵丽蓉没有推辞,她一遍一遍读剧本,把人物的说话方式、动作习惯琢磨得细致入微,演出中,她把这个农村妇女演得活灵活现,观众纷纷叫好。   毛主席点名接见赵丽蓉,其实正是对她多年演艺积累的肯定,但她仍然推辞了这个荣誉,把机会让给了别人,不是不珍惜这份荣誉,而是心里知道,真正的艺术靠积累,不能光靠一时的热闹。   进入80年代后,赵丽蓉的评剧舞台经历转向小品创作,1988年春晚,她以小品《急诊》正式亮相,表演中融合评剧元素和喜剧节奏,观众反响热烈。   她用唐山口音讲笑话,台词真实不做作,让人笑中带泪,之后几年,她连续登上春晚舞台,每一个节目都让人记忆深刻,她在春晚的小品常常用简单情节表达普通百姓的生活,表达方式真诚朴素,不刻意煽情。   在表演之外,她生活简朴,对自己很严苛,对观众却极为尊重,即使在身体状况日益下滑时,她依然坚持排练。   1999年,她被诊断为肺癌晚期,在家人隐瞒病情的情况下,她仍带病登上春晚舞台,演出小品《老蒋出马》,那场演出之后,她直接住进医院,再没能回到舞台。   2000年7月,赵丽蓉去世,享年72岁,她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八宝山人头攒动,前来送别的群众多达三万人,没有喧嚣,没有哀乐,更多的是对她多年舞台耕耘的怀念与感激。   赵丽蓉从不靠大角色出名,却靠一次次朴素真实的演出赢得观众的心,她的拒见毛主席,不是胆怯,而是一种朴素的自我认识,也是一种对艺术的敬畏。   她的那句“不去啦,我功底不够,还得再练”,像她一生的写照:不浮夸,不抢戏,只专心把活儿干好,观众记住了“三仙姑”,记住了那个把一生交给舞台的老演员。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毛主席接见艺术家 赵丽蓉谦虚拒见——北方网

0 阅读:41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