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中央电台向全国播报毛主席逝世的消息时竟出现重大“播音事故”,

如梦菲记 2025-07-08 13:24:00

1976年9月9日,中央电台向全国播报毛主席逝世的消息时竟出现重大“播音事故”,是人为还是意外?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6年9月9日下午4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正式播出了《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向全国宣布毛主席逝世的消息,这一消息传出后,全国陷入一片沉痛之中。   人民群众通过收音机得知这一噩耗,很多人当场落泪,手中的活也停了下来,沉默中低头哀悼,那是一个国家记忆中最沉重的时刻。   根据当时安排,电台将连续播出三遍讣告,每遍之间播放哀乐,长度约为六分钟,前两遍播出时,流程如常,哀乐在每一遍播报结束后响起,广播系统在这样重大场合下表现得井井有条。   工作人员在压力之下尽量保持冷静,按照之前演练的流程进行操作,就在第三遍播报结束后,广播中突然响起的声音让无数听众惊讶。   一段不属于毛主席讣告的内容闯入了电波之中,内容中提到了“周恩来同志治丧委员会”,这一段内容显然与当时播报毛主席去世的主题毫无关系。   人们听到后陷入一片困惑,不少群众致电电台,要求解释原因,广播厅的工作人员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吓住了,场面一时非常紧张。   广播失误的发生,并不是有人蓄意为之,而是一次典型的操作错误,事情的起因可以追溯到第二遍讣告播放时,广播局突然接到上级指示,要求将原定六分钟的哀乐时间缩短至大约三分四十多秒。   指示传达得很急,留给工作人员的调整时间十分有限,由于新的哀乐来不及重新剪辑制作,只能临时调取一盘旧的哀乐带子以备使用,那盘带子曾经在周总理逝世时用过。   正常情况下,每盘录音带的开头和结尾内容都应在标签上标明,并在审听环节反复确认,以确保不会出现误播。   当年用于播放的设备远不如现在数字化条件那般灵活,许多操作依赖人工执行,对流程的依赖非常强,一旦中途更换素材,而流程又未完全走完,就容易出问题。   那盘哀乐带子虽然在标签上标注“哀乐3分35秒”,但并未详细说明带子结尾接续的是“周恩来同志治丧委员会”的录音内容。   工作人员因为时间紧迫,没有完全播放带子的尾段进行确认,也未重新剪辑,直接用作第三遍播放,这段接在哀乐之后的内容,就这样随着电波传到了千家万户。   事后调查显示,这盘带子本不应再次使用,在周总理讣告播出结束后,这盘录音带本该封存,但当时管理并不严格,加之标签信息不完整,造成工作人员误判。   播放过程中,传音员看到带子标签写着“哀乐”,便按流程播放至带尾的标记纸条处,没有意识到实际内容已超出哀乐本身。   事故发生后,北京市公安部门当天晚上便到电台了解情况,社会上也传出各种版本的猜测,一些群众认为这是蓄意破坏,有人在重大播报中捣乱,甚至有传言称责任人已经被捕,事实并非如此。   调查最终确定这是一次因管理不善、工作疏忽、临时更改安排而导致的严重失误,属于操作层面的责任问题,没有政治动机,也没有外部势力介入。   事故对当时的广播系统是一次警示,毛主席去世,是国家历史上极其重大的事件,播报任务自然是万分严肃,一场突如其来的错误,让整个电台系统接受了一次极其沉重的教训。   不少参与播音的工作人员在后来回忆时,都提到那种紧张和自责的情绪,有人流泪,有人失眠,觉得辜负了这个历史时刻的庄重。   之后,电台方面对播控流程进行了全面排查和整顿,针对录音带的管理、标签填写、审听流程、传音标准等方面作了严格规定。   任何内容的播放前必须至少三人审听,并标明清楚每一段素材的开头与结尾语句,不能省略环节,类似的事故在后来的重大任务中再未发生。   多年以后,时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的杨正泉撰文回忆这段往事,还原了事件的整个过程。   他认为,这起事件的发生,是多重小问题在高压环境下集中暴露的结果,虽然未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但对广播系统造成了信誉上的伤害。   这次事故虽然早已过去,但它仍值得记录,它不是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是人在高压下的应对能力、制度设计上的漏洞以及流程执行中细节的疏忽。   这件事情提醒后来者,在历史节点上承担责任的人,需要具备冷静的判断力、严谨的工作习惯和对职责的敬畏感。   毛主席逝世的消息在整个国家的传播是空前的,在这个过程中,广播扮演了最核心的角色,正因为它的重要性,这一次失误显得格外刺耳,也格外令人警醒。   那一天,不只是一次简单的播报,更是无数中国人情绪和记忆的起点,在这样的时刻,任何微小的错误都会放大为全民的关注,因此,这段历史应当被如实记录,也值得被反复反思。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中央台“错播事件”——百度百科

0 阅读:24

猜你喜欢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