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富士康工厂陆续撤回了中国大陆员工,这些员工基本都是高级工程师或者熟练技工,鸿海位于印度南部的iPhone工厂已陆续通知多数中国员工返国,过去两个月时间,已经撤离了超300多人。 中印之间本来就因为边境、投资等问题气氛紧张,印度这两年还频频升级对外来资本和技术的准入门槛,别看这些事离普通工程师好像很远,实际上直接影响到谁能留下、怎么留下,一些中国工程师在那边连签证、居住、出行都变得棘手。 一旦局势有新变化最怕遇到突发事件,人在外地、身家性命都悬着,别说印度这些政策看起来支持本地产业,其实对外来的高端技术团队早有防备,他们想要彻底实现“技术自给自足”,对依赖外部工程师这事儿根本不会心安理得。 这些“撤退”的中国工程师,回国后留下的确实不是简单的“空缺”,往日的生产线都是“老师傅带新手”的模式,把国内那套完善的流程、应急和维修经验一点点搬去印度。 理想很丰满,但很多企业很快就发现,高端制造这一行最难复制的恰恰是经验和团队默契,不是光靠几轮培训就能补齐的,印度人口多不假但真正能接住这些复杂产线的高端工程师还远远不够看。 本地新人轮换、培训期拉长,工厂的效率波动变得更大,时不时还遇上罢工、用工流失,光靠现有后勤和少数外部人员根本兜不住底。 对于苹果和富士康来说这事影响其实很实际,苹果这些年一直考虑着怎么分散风险,多地布局,但核心人才一旦抽离,生产新机型的节奏、良品率还有设备上线的速度立刻就受影响。 客户一看你的制造主力阵容不稳,不免信心也跟着打折扣,这也是给行业内所有跨国企业提了个醒,别指望把中国那一套流程管理和技术团队。 换个地方就能无缝复刻,高端制造根本不是砸钱、拉市场、推政策就能成的,还得看整体产业环境、人才积累、协作体系,每个链条都得搭得紧密,不然一块短板直接拖住整体效率。 说到印度制造其实有点“甜蜜的烦恼”,一边靠政策利好和本土市场不断吸引大公司投资,要拼一把国产化、产业升级,可另一边,骨感的现实摆在面前。 硬件砸得起,管理和人才储备一直跟不上,一旦外来骨干工程师撤了,想把“自主可控”这块招牌真正立起来,难度可真不小。 印度的产业雄心也不可能因为一次“撤人潮”就熄火,那些人口、市场和政策资源,是印度巨大优势,可真正要补齐制造业生态和人才短板,还得很长时间。 对所有跨国大厂来说未来的实际玩法,大概率就是多地布局、风控优先,每步都要稳,产业链多元和人才培养会成为行业标配。 本土和国际之间,只有在协作和互信的基础上,制造升级和转型才能稳住根基,全球高端制造的故事还远远没到“终章”,谁能看清背后的风险和机会,谁才有可能笑到最后。
外媒:印度富士康赶走300多名中国工程师当地时间7月2日,有知情人士告诉彭博
【275评论】【10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