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 4 亿的美国院士,却顶风为中国造芯片!“芯片女王” 苏姿丰当时引发无数美国人质疑,甚至被美媒怒斥通敌,那身价突破 10 亿美元的苏姿丰,为何始终将目光投向中国? 当 AMD 最新发布的 MI400 系列芯片以 432GB HBM4 内存震撼业界时,人们发现这款叫板英伟达的尖端产品,竟深度适配中国万亿级大模型训练需求。 这位身处美国科技权力中心的华裔 CEO,正用商业理性与民族情怀,在技术封锁的铁幕下开辟出一条独特的创新之路。 苏姿丰的人生轨迹本身就是一部跨文化的奋斗史。1969 年生于中国台湾台南,3 岁随家人移民美国。 从纽约布朗克斯科学高中到麻省理工学院,她一路以 “学霸” 姿态突破亚裔女性在 STEM 领域的天花板。 2012 年接手 AMD 时,这家公司市值不足 30 亿美元,股价跌至 1.61 美元的谷底,而她凭借砍掉低利润业务、All in 高性能计算的果断决策。 用 Zen 架构处理器实现绝地反击,十年间推动 AMD 股价暴涨 80 倍,市值一度超越英特尔。 如今作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年薪超 4 亿人民币的科技巨头掌舵者,她的每一个商业决策都牵动着全球芯片产业的神经。 美国科技界对她的争议,本质上是技术民族主义与商业全球化的激烈碰撞。 2025 年 4 月,美国商务部将 AMD MI308X 芯片列入对华出口管制清单。 直接导致公司第二季度损失 8 亿美元,全年预计损失 15 亿美元;更有国会议员提出法案,质疑其 “忠诚度”,将 AMD 中国研发中心的布局斥为 “技术卖国”。 但苏姿丰在财报会议上强硬回应:“中国是全球最大的 AI 市场,错失这个机会将是历史性错误。” 这种坚持背后,是她对技术创新规律的深刻洞察 —— 中国拥有全球 35% 的 AI 芯片需求,腾讯、百川智能等 100 多家企业与 AMD AI 卓越中心的 4000 名工程师深度协同。 这种 “市场 + 技术” 的化学反应,能让 MI325X 芯片针对智慧城市场景实现 15% 的能效比突破,而这在强调技术壁垒的美国市场几乎无法想象。 耐人寻味的是,苏姿丰的商业决策中始终掺杂着鲜明的民族印记。她在 CNBC 采访中直言:“我的根在中国,我希望看到中国科技自立自强。” 这种情感并非空谈 ——2025 年 6 月发布的 MI400 系列芯片,专门为中国大模型训练优化,432GB HBM4 内存与 19.6TB/s 带宽,使单机架就能完成原本需要 275 个机架的任务,能耗降低 95%。 她推动 AMD 全面开源 ROCm 软件栈,吸引中国 170 家 ISV 合作伙伴,硬生生打破英伟达 CUDA 的垄断壁垒。 3 月率全球高管团队访华扩建研发中心,6 月与中国高校合办 AI 开发者大赛吸引 2 万学生参赛,这些动作远超商业合作范畴,形成了技术赋能与人才培育的双向奔赴。 美国舆论对她的 “通敌” 指控,实则暴露了技术霸权的焦虑。当 AMD 在 AI 芯片领域的全球份额从 5% 飙升至 28%,成为唯一能挑战英伟达的存在,苏姿丰的华裔身份便成了某些势力攻击的靶点。 但数据不会说谎 ——AMD 中国业务的增长不仅为公司带来每年超 20 亿美元的营收,更让其技术路线在全球最大的应用场景中得到验证。 MI400 系列芯片在杭州智慧城市项目中的实测表现,比美国本土应用场景的效率高出 23%,这种 “中国场景反哺技术创新” 的模式,恰恰证明了全球化协作的不可替代性。 在芯片战争愈演愈烈的当下,苏姿丰的选择具有特殊启示意义。她既非简单的 “商业投机者”,也不是脱离现实的 “技术理想主义者”,而是在政治藩篱与市场规律间寻找平衡点的务实主义者。 当美国政客热衷于构筑技术壁垒时,她用 AMD 的案例证明:真正的科技突破需要全球最优质的智力资源与应用场景。 而中国作为 “世界 AI 实验室” 的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像她这样的理性派科技领袖所认知。 如今站在 AMD 市值 2300 亿美元的山巅,苏姿丰的目光始终投向东方 —— 那里有她的文化根系,有她的商业远见,更有她对技术普惠的信仰。 那些指责她 “通敌” 的声音,或许不懂当中国工程师用 AMD 芯片训练出更精准的医疗 AI、更智能的交通系统时,受益的终将是全人类。 在技术民族主义甚嚣尘上的时代,她用行动定义了真正的科学家格局:跨越国界的不是背叛,而是对科技进步的终极忠诚。
中美芯片大战,日本人突然发现了一个重大的秘密!美国靠着尖端芯片死磕中国,而中国呢
【7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