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长征路上年龄最小的红军-向轩,当时的他年龄只有9岁。他是贺龙的亲外甥,192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07-02 18:27:00

他是长征路上年龄最小的红军-向轩,当时的他年龄只有9岁。他是贺龙的亲外甥,1928年因被叛徒出卖两岁多的向轩和哥哥、妹妹一同随母亲贺满姑被押往县城关进牢房。 作为长征路上年龄最小的红军,他的童年没有玩具,只有硝烟里的成长与血火中的蜕变。 1928 年,两岁零四个月的向轩被母亲贺满姑藏在草堆里,眼睁睁看着她被国民党军抓走。这个贺龙元帅的亲外甥,从记事起就活在囚笼与逃亡中。 母亲就义前,用簪子在他后背刻下 “贺龙” 二字,那渗血的字迹后来成了他辨认身份的印记。 1933 年,7 岁的向轩在桑植老家目睹舅舅贺龙的军部被围剿,跟着游击队员转移时,他学会的第一个动作不是写字,而是如何在枪响时迅速卧倒。 特殊的家庭背景让他比同龄人更早接触残酷现实:当别的孩子还在玩泥巴时,他已能熟练拆装手枪零件;当私塾先生讲解 “人之初” 时,他正跟着红军宣传员学唱《十送红军》。 1934 年加入红军那天,政委看着他打满补丁的裤腿问 “怕不怕打仗”,他却举起捡来的子弹壳说 “我要给妈妈报仇”。 这个身高刚到步枪瞄准镜的孩子,就这样成了红二方面军最特殊的 “编外战士”。 长征开始时,向轩被分配到通信班,任务是传递情报与照看伤员。 在夹金山下,他曾背着三枚手榴弹和五斤青稞面,连续奔跑二十里路为部队送急件,摔倒时额头撞在岩石上,鲜血糊住眼睛仍爬起来继续跑。 老兵们记得,这个孩子总把干粮袋里的炒面省给伤员,自己却偷偷嚼着带刺的野蒺藜。 最惊险的是过草地的七天,向轩负责照看三个重伤员,用刺刀挖野菜时不慎跌入泥沼,半个身子陷进去时,他急中生智把步枪横在泥面上,靠战友拽着枪栓才爬出来。 夜里宿营时,他把仅有的一条破军毯撕成三块,分别裹在伤员身上,自己却冻得嘴唇发紫,卫生员要给他裹绷带,他却指着伤员说 “他们比我更需要”。 贺龙得知外甥也在长征队伍里,特意让人送来改制的小马枪。这杆锯短了枪托的步枪,成了向轩最珍视的伙伴。 在腊子口战役中,他用这杆枪击毙了一名追击的敌军哨兵,子弹射出时后坐力让他摔倒在地,却咧着嘴对战友说 “看,我也能打鬼子了”。 行军途中,他总把马枪当拐杖用,枪身上渐渐刻满了记号 —— 每过一座山就划一道竖线,每过一条河就画个波浪,到陕北时,那杆枪已布满 182 道刻痕。 有次贺龙遇见他,摸着枪上的刻痕问 “怕不怕”,他仰头回答 “舅舅能走的路,我也能走”,这句带着奶气的回答,让这位铁血元帅红了眼眶。 长征结束时,向轩的身高长了 8 厘米,步枪却显得更沉了。 在延安抗大学习时,他总爱跟学员们讲过雪山时的故事:“那回雪下得比人高,班长把我绑在他背上,走一步挖个坑。” 讲起牺牲的战友,这个从不知哭泣的孩子会突然沉默,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枪托上的刻痕。 1937 年,11 岁的向轩正式成为八路军战士,在晋西北根据地执行任务时,曾孤身一人炸毁日军一个碉堡。 当战友问他哪来的勇气,他掀起后背露出模糊的 “贺龙” 二字:“这是妈妈给我的胆。” 如今,在四川仪陇的红军纪念馆里,那杆锯短的马枪静静陈列着,枪托处的刻痕依然清晰。向轩曾说:“长征路上我没觉得苦,因为身边都是背着我走的人。” 这个九岁走完长征的孩子,用脚步丈量的不仅是二万五千里路程,更是一个民族在苦难中不屈的精神刻度。 当他的故事被后人提起时,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小红军的传奇,更是一个民族在血火中淬炼出的生命韧性。 那些稚嫩肩膀上扛起的,从来不止是步枪,还有一个国家的未来。

1 阅读:99

评论列表

用户12xxx01

用户12xxx01

1
2025-07-02 19:24

满门忠烈[点赞]

猜你喜欢

锴锐说科技文化

锴锐说科技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