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郭沫若去世后,妻子于立群自杀,原因是郭沫若的信。这封信,如同开启了尘封往事的闸门,将这位陪伴郭沫若三十余年的女子推向了绝望的深渊。
1979年2月,于立群整理郭沫若遗物时,发现了一批泛黄的信件,宛如打开了一个沉重的秘密盒子。这些信件记录了两个女子长达四十年的命运纠葛,最终导致于立群在丈夫离世八个月后,选择在书房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段悲剧的源头,要追溯到1912年的四川乐山,十八岁的郭沫若奉父母之命,娶了远房表姐张琼华。新婚仅仅五天,郭沫若便远赴日本求学,留下张琼华独自守候空房。
这位传统的女子在郭家老宅,度过了漫长而孤寂的六十三载春秋。直到1955年去世,她仍保留着新婚时的喜庆装饰和丈夫离家时用过的茶具。《郭沫若故居档案》记载,她临终前枕边放着丈夫的书信、两枚银元和一包未拆封的喜糖,这份简单的遗物,无声地诉说着她一生对丈夫的忠贞与思念。
在日本九州帝国大学,郭沫若邂逅了日本护士佐藤富子,这段异国婚姻持续了二十一年,并育有四子一女。郭沫若多情的天性,无法被这段婚姻所束缚。1934年,他在北平琉璃厂结识了才女于立忱,这位《晨报》记者被郭沫若的才华深深吸引,却不知他早已成家。
1937年春天,于立忱怀孕。据《郭沫若年谱》记载,郭沫若以“国难当头”为由,带她做了流产手术。 身体虚弱的于立忱在上海法租界寓所居住,同年五月,她被发现自杀身亡,死因被上海《申报》报道为“抑郁症引发心脏衰竭”。 同年夏季,郭沫若秘密回国。1938年,在武汉抗日救亡戏剧社,他遇到了于立忱的妹妹——于立群。 命运的捉弄,让这位年轻女子嫁给了姐姐悲剧的始作俑者。
于立群为郭沫若生育了四子二女,扮演着贤妻良母的角色。直到1978年郭沫若去世,这段看似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 在整理丈夫遗物时,于立群发现了郭沫若与于立忱的信件,这些信件详细记录了两人从相识、相恋到诀别的全过程。 《于立群日记》残页写着“三十八年同床人,原是阿姐索命魂”,道出了她绝望的心声。
于立群自杀后,她子女发现更多信件,其中包括1937年郭沫若写给佐藤富子的信,信中写道“此番归国抗敌,你我今生恐难再见”。 佐藤富子直到1962年去世,都以为丈夫是被战争所迫才与她分离。 张琼华、佐藤富子、于立忱、于立群,四个女人的命运,交织在这段持续半个多世纪的情感纠葛中,令人唏嘘不已。 2012年出版的《郭沫若全集》补遗卷中,对涉及隐私的信件做了处理,但部分信件仍被保存,诉说着这段复杂情感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