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2年,岳飞冤死,无人收尸,狱卒隗顺冒死偷运其尸。
凛冬腊月,临安大理寺内寒气逼人,血腥味久久不散。一代忠良岳元帅,蒙受“莫须有”的冤屈,在风波亭含恨而终。按照大宋律例,死囚通常草草掩埋,但这位满身鲜血的英雄,却有人甘冒风险守护他的遗体。值夜的狱卒隗顺,趁着夜色潜入停尸间。他清晰地记得,岳元帅临刑前那句“天日昭昭”的怒吼,震得牢房都微微颤抖。他将岳飞僵硬的身躯裹好,背负着,悄悄地向城北走去。冰冷的雪花打在脸上,刺骨的寒意让他瑟缩在墙根的阴影里,躲避着巡夜的灯笼,直至脚步声消失才翻墙而过。
城北九曲丛祠旁,是一片荒凉的乱葬岗,遍地螺蛳壳,白茫茫一片。隗顺费力地挖了个浅坑,将岳飞的遗体安葬。他从怀中取出岳飞生前佩戴的玉佩,轻轻地系在尸身上,又种下两棵野橘树作为标记,并在墓碑上刻下“贾宜人坟”以掩人耳目。此事迅速在临安城传开,秦桧一伙人四处搜捕,但隗顺却依然若无其事地继续在狱中服役。
直到二十年后,新君登基,为岳元帅平反昭雪。绍兴三十二年六月初十,太上皇赵构禅位给养子赵昚。新皇帝赵昚即位后,立即着手为岳飞恢复名誉。根据《宋史·孝宗本纪》记载,七月初十,圣旨下达:追复岳飞官职,重新安葬,并录用其后代。临安府官员在乱葬岗搜寻多日,却始终未能找到岳飞的骸骨。此时,隗顺已卧病在床,弥留之际,他将儿子叫到床前,颤抖着指向城北九曲丛祠附近,并留下“欲觅精忠骨,螺蛳壳内寻”的线索。
官府人员依照线索,最终找到了岳飞的遗体,以及当年刑具上的封条。迁葬之日,西湖畔人潮涌动,新修的岳王庙庄严肃穆,“心昭天日”的匾额格外醒目,庙前更是矗立着秦桧等奸臣的铁像,以警示后人。百姓们则用“油炸桧儿”、“葱包桧儿”等食物来表达对奸臣的憎恶。而隗顺,这位默默无闻的狱卒,却在忠魂得以安息后,悄然离世,未能亲眼见证这历史性的一刻。如今,西湖畔的野橘子依然年年盛开,酸甜的果实仿佛诉说着这段动人的故事。栖霞岭上,岳王庙前“尽忠报国”四个字被无数人抚摸得光亮,香烛摊的老汉常说:“要不是当年那位狱卒,咱们如今祭拜的,就只是衣冠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