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翻译巨匠朱生豪因肺结核一病不起,一个月后,他的大小便失禁,到了半夜他

品古观今呀 2025-05-10 09:58:22

1944年,翻译巨匠朱生豪因肺结核一病不起,一个月后,他的大小便失禁,到了半夜他突然叫了一句:“清如,我去了!”没想到就永远地闭上了眼。朱生豪死后,宋清如做出了一个让众人所钦佩的决定:终身未嫁。

“醒来,觉得甚是爱你”。这是朱生豪写给宋清如的日常书信,但是仔细看看,分明是一首诗歌。

1911年,宋清如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的一户地主家庭,由于重男轻女,她出生时父亲一度不想给她取名字,还是在北京读书的表姑说:“我有一个同学叫清如,不去就叫她清如吧”。

父亲的漠视让宋清如变得要强和好学,读初中的时候,家里想要给她定亲,宋清如却反抗:“我不要成亲,我要读书。”

1932年,宋清如进入杭州的之江大学读书。

上了大学后的宋清如出落的相貌出众,再加上她才华不凡,在大学期间的宋清如是骄傲的、自信的,追求她的人也络绎不绝。

宋清如喜欢写诗,在刚刚入校之时就听说了之江有位才子叫朱生豪,所以她想进入诗社,认识一下他。

当宋清如将自己写的诗直接送到了朱生豪的面前时,朱生豪拿在手上看了看,并没有说什么,他当时被宋清如的灵秀美貌吸引,看到手中诗作充满了才气和灵气,他腼腆地笑了一下,没有好意思评点,不过朱生豪却直接将她介绍进了诗社,从此经常可以和朱生豪见面。

朱生豪与宋清如的性格恰恰相反,他沉默寡言,性格内向。

在此之前,朱生豪也看过宋如清写的诗,所以他和宋清如接触中的表现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他们经常在一起聊诗歌聊文学,两个人相谈甚欢。

从此以后朱生豪开始不断给宋清如写信,信中往往是他写的诗作,请宋清如点评。而宋清如也非常认真地回信过去,两人就在相互切磋之中感情升温。

但是1933年夏,朱生豪大学毕业后到了上海做编辑,而宋清如也在江浙沦陷之后前往四川避祸,之后前往重庆做教员。

后天朱生豪在鲁迅的鼓舞之下,各大书局开始组织翻译世界名著,朱生豪接下了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任务,每千字不过两元的稿费。

有一次,朱生豪对宋清如说,这部译作将会成为他向她求婚的礼物。

宋清如看到这封求婚信之后对婚姻的恐惧要对求婚的惊喜更强烈。朱生豪知道宋清如是个不婚主义者,他知道不能勉强,只能不停给她写信。如此,朱生豪竟然前前后后给宋清如写了300多封情书。宋清如终于被打动了,她接受了朱生豪的求婚。

后来宋清如和朱生豪在亲朋好友的祝福下,在上海举行婚礼,那一年,朱生豪30岁,宋清如31岁。

婚后的生活,婚后,宋清如成为了家庭主妇,为朱生豪打点家庭,照顾他的起居伙食,做帮工制作衣服,补贴家用。

朱生豪原本每天只需翻译3000字,为早日获得微薄的稿酬他把这一数字增大至两倍多,变为8000字。

朱生豪创作的时候,宋清如就坐在他旁边,帮他校准,给他鼓励,充当着他的欣赏者。 ​ 然而幸福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1944年,朱生豪因肺结核,撒手人寰,那年,朱生豪32岁,宋清如33岁,而且他们结婚,才两年,他们的儿子才刚满周岁。 ​ ​朱生豪在离世前,曾对宋清如说:莎士比亚剧本还有5部没有翻译完,早知一病不起,我就是拼了命也要把它译完。

​朱生豪去世后,宋清如一度痛不欲生,她为亡夫做了一首诗:你的死,带走了我所有的快乐,也带走了我的悲哀。人世间哪有比眼睁睁看着自己最亲爱的人因病痛而致绝命时更惨痛的事。

​宋清如知道翻译莎士比亚的著作是丈夫一生的愿望,如今丈夫心愿未了,自己将勇敢的接过这个重任。

​可以想象,一个单亲妈妈,既要照顾年幼的儿子,还要完成如此体量的校对工作是多么不易。

在接下来的三年中,宋清如素面朝天,闭门不出,全身心的整理丈夫的译稿,无数次查找,推敲,校对,抄录…… ​ ​​直到1955年,在朱生豪弟弟的协助下,宋清如才开始翻译朱生豪未竟的五部莎士比亚著作。

可是,当她拿着译稿去出版社时,对方却告知她,已经找了新的译者,不需要了。

面对如此的情况,宋清如受到很大的打击,儿子朱尚刚曾回忆说:“当母亲从出版社走出来的时候,面色异常平静,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独自拿着书稿去父亲坟头,守了一夜。”

其实,宋清如也是一位诗人​然而丈夫离世之后,宋清如留存下来的诗词极少。

而且,在以后的诗作中,对朱生豪的哀思几乎成了宋清如唯一的主题。在朱生豪去世后的53年里,她一直独居,再未嫁人,这就是她对朱生豪热烈爱情的回应。

​1991年,80岁高龄的宋清如出演了电视剧《朱生豪》,因为和朱生豪有关,所以就算宋清如再怎么行动不便,她都会去出演。

1997年6月27日,宋清如因心脏病离世,享年86岁。生前,她将伴随自己40多年的朱生豪手稿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莎士比亚曾说过:人应该生活,而非仅仅为了生存而活着。朱生豪为了自己的梦想付出了自己的一切,宋清如为了守护他的梦想付出了自己的余生。为爱而生,为爱而死,令人钦佩,令人动容。

0 阅读:10

猜你喜欢

品古观今呀

品古观今呀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看历史与现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