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一直喜欢瞿秋白的丁玲,却眼看着瞿秋白娶了自己的闺蜜王剑虹。可结婚7个

品古观今呀 2025-05-10 10:00:53

1922年,一直喜欢瞿秋白的丁玲,却眼看着瞿秋白娶了自己的闺蜜王剑虹。可结婚7个月王剑虹就去世了,没想到瞿秋白连妻子的葬礼都没去,丁玲断定王剑虹的病是瞿秋白传染的,因此对他恨之入骨。

1904年,丁玲生于湖南临澧一个封建望族家庭。

1918年春天,丁玲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桃源县第二女子师范预科。在这里,她结识了王剑虹。

18岁那年,受过新思想教育的的丁玲毅然解除了与表哥的婚约,与好友王剑虹前往上海求学。

然而丁玲所在的上海平民女校创办不到一年,因为种种原因停办,所以两人一边打工,一边漫游。1923年夏天,她俩来到南京。

在南京,有一天,他们的朋友柯庆施和施存统还带来了一位刚从苏联回国的新朋友瞿秋白。

经过了解,瞿秋白得知丁玲和王剑虹已经一年多东游西荡,他就是建议她俩到上海大学去听课。

这次瞿秋白给两个姑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幽默风趣、积极上进、拥有智慧。

后来瞿秋白一边讲课,一边不忘关心丁玲和王剑虹,时不时还给她们上小课。

慢慢地,丁玲发现自己爱上了瞿秋白,另外丁玲文章写得好,瞿秋白常常夸赞她,希望她在文学之路上有更大的发展。他的鼓励和期望给了丁玲莫大的动力。

然而就当丁玲正准备表白时,她发现王剑虹也深深爱上了瞿秋白。

丁玲陷入了纠结中,最后友情战胜了爱情,丁玲决定帮他们挑开这层窗户纸。

后来王剑虹和瞿秋白在上海结婚。他们的婚后生活幸福美满。

只是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不幸降临到这一对新婚夫妇。瞿秋白了传染病肺结核,并且传染给了王剑虹。

王剑虹在去世前半个月给丁玲写了一封信,说她病了,暗示求救。此时,瞿秋白又看上了另外一个姑娘-杨之华。

1924年秋,王剑虹在上海病逝,年仅21岁。

然而瞿秋白没有参加妻子王剑虹的葬礼,丁玲从此痛恨瞿秋白。

1924年,痛失挚友的丁玲做去了北平,了一名编辑。她有两个同事,一个是湖南老乡沈从文,另一个是文学青年胡也频。

不久后,丁玲因亲弟弟夭折离开北平回到了湖南老家。

然而丁玲刚到湖南,胡也频竟也蓬头垢面地出现在了丁玲母女面前。胡也频向丁玲表达了爱慕,被感动的丁玲心里有了异样,她接受了胡也频。后来两人开始了同居生活。

丁玲和胡也频同居后,曾在香山碧云寺隐居了一段时间,随后,他们搬下了山,和沈从文等人合租了公寓,全身心投入写作。

不久,丁玲就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梦珂》,得到了鼓励和赞誉后,她又写了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这部小说震撼了整个文坛,她彻底红了。

后来丁玲决定学日语,好友找来了诗人冯雪峰当她的老师。起初,丁玲并未对这个男人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长时间接触下来,丁玲被冯雪峰的才华吸引,她确定了自己的感情后就开始大胆的追求,开始给冯雪峰写情书,内容让人脸红:“我这两天的心离不开你,都想着你。”

冯雪峰被丁玲征服之后她又觉得自己依然还爱着胡也频,于是她有了个十分疯狂的想法:三人同居。

就这样三人在西湖边住了一段时间,最终胡也频无法忍受,跑到上海请教了好友沈从文之后要丁玲在二人中间选择一个,丁玲最终选择了相濡以沫的胡也频,而不是激情挚爱冯雪峰。

1931年胡也频被杀害,丁玲遇上她生命中的第三位男人冯达。

冯达为人老实,能吃苦耐劳,丁玲觉得,这是个值得依靠的男人,于是两人就在一起了,后来结为了夫妻。

婚后,丁玲与冯达生活的很是和谐,丁玲工作,冯达从不打扰,但只要丁玲肚子饿,冯达就会出现,给丁玲买菜,买面包......

然而,幸福的日子,仅仅过了2年,1933年5月14日,丁玲在家与哲学家潘梓年交谈,结果,冯达带着几个便衣,进了自己的家,丁玲、冯达、潘梓年同时被捕。

在这个时候,丁玲才知道冯达是个“犯罪嫌疑人”。

然而,对丁玲而言,这是一段复杂而痛苦的回忆,她一口咬定是丈夫冯达出卖了她。

在软禁期间,丁玲同叛徒嫌疑人冯达一直同床共枕,并于1934年9月生下了一个女婴蒋祖慧。

1936年9月,在各界人士的帮助下,丁玲被释放。

1937年6月18日,延安文艺界为纪念高尔基逝世一周年,举办了一场大型的文艺晚会,在晚会上,丁玲认识了比自己小13岁的陈明。

可陈明因周围压力娶了另一个女人,可这并没有阻断丁玲与他的联系,最终陈明终于与当时怀孕的妻子离婚。

1942年2月,在延安蓝家坪,38岁的丁玲与25岁的陈明在人们的嘲讽和挖苦声中正式结婚。

婚后不久,丁玲就发表了屡遭批判的杂文《三八节有感》,之后一直命途坎坷,这种时候,陈明默默的站在了她的身后。

丁玲面对感情,可以说是非常勇敢的,并没有因为别人的闲话而终止自己的感情。

不过,很多人觉得丁玲对待感情不专一,觉得她是个三心二意的女人。

也许她就像蝴蝶,把短暂的一生演绎的美丽,爱恨情仇样样分明。她留给了外人口舌,但是没有给自己留遗憾。

0 阅读:72
品古观今呀

品古观今呀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看历史与现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