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部门力推大功率充电设施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目标是到2027年底,全国单枪功率250kW以上的大功率充电设施超过10万台
a. 强制开放:新规要求车企自建的大功率充电桩必须无差别向所有品牌车主开放,打破了以往的品牌壁垒。
b. 光储充鼓励:政策明确鼓励充电场站因地制宜配建光伏和储能设施,推动充电站从单纯的能源消耗者,升级为可参与电网调节的“稳定器”。
c. 支持超充技术:首次提出开展单枪兆瓦级充电技术的研究与试点,为重卡等商用车的电动化提速铺平道路。
3. 地方政府积极跟进
北京、重庆、广州、深圳等地已迅速响应国家政策。
a. 北京计划在2025年建成超1000座超充站,构建“1公里超充圈”。
b. 广州提出建设“超充之城”的目标。
c. 深圳市则重点规范电动自行车充电收费行为,要求明码标价、价费分离,保障用户权益。
⚡️ 技术与产品创新1. 超充技术竞争白热化
a. 极氪能源全球首发了V4极充兆瓦桩,单枪峰值功率高达1.3兆瓦,是目前已知的行业最高水平。
b. 华为和比亚迪也纷纷推出了各自的兆瓦级超充解决方案,重点布局重卡等商用场景。
c. 理想汽车的4C超充桩可实现“充电10分钟,补能300公里”,体验已接近传统燃油车加油。
2. 充电形态多样化
a. 超充公路:全球首条“超充公路”在武汉进行测试,通过路面下的无线充电线圈,实现电动汽车“边跑边充”。
b. 移动充电:惠州的“送电兔”提供了车对车(V2V)的移动充电服务,像“移动充电宝”一样,为车辆提供最高100kW的应急补能,缓解临时性的充电焦虑。
3. 两轮车充电技术同步升级
在电动自行车领域,液冷散热、超充、AI安全监测等前沿技术也已开始应用,显著提升了充电效率和安全性。
📈 市场格局与趋势1. 中国建成全球最大充电网络
截至2025年8月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总量已达到1734.8万个,平均每5辆新能源汽车就配有2个充电桩,规模位居全球第一。
2. 头部运营商市场集中度高
在公共充电桩领域,特来电、星星充电和云快充这三家头部企业占据的市场份额合计高达50.9%,行业马太效应显著。
3. 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市场潜力巨大
当前全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超过4亿辆,但充电设施的覆盖率尚不足20%,尤其是在老旧小区,缺口率可能高达74%。有预测指出,到2030年,该细分市场的规模有望达到700亿元,是一片广阔的蓝海。
💡 行业前沿趋势洞察综合来看,充电桩行业未来将呈现以下三大趋势:
1. 从“充电桩”到“能源路由器”
未来的充电站将不再是单一功能设施,而是集光伏发电、储能电池、电动汽车充电于一体的智慧能源节点。它既能消纳绿电,也能在电网需要时反向送电,成为虚拟电厂的一部分。
2. 从“专用资产”到“开放基建”
随着政策强制推动开放共享,曾经品牌私有的充电桩将逐步转化为所有电动车用户都能使用的公共基础设施。这不仅提升了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也为运营商创造了更丰富的盈利可能。
3. 从“单一服务”到“生态融合”
充电场站正在与零售、餐饮、休闲等服务业态深度融合。数据显示,配套商业的充电站不仅能将用户停留时间延长50%,其毛利率也能提升至35%以上,成功开创了“充电+商业”的共赢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