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中国船舶的“入港费”昨天正式生效,可执行规则却让整个航运圈看懵了:一艘船可能要交几百万美元,全靠船东自己判断该不该交、交多少,负责监管的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连人都凑不齐。
美国对中国船舶的入港费昨天刚正式生效,整个航运圈就跟炸了锅似的,没一个不懵的。这事儿离谱就离谱在之前喊得震天响,又是“加强港口监管”又是“规范航运秩序”,真到落地的时候,连个像样的章法都没有,纯属纸面上的热闹。
先说这收费标准,简直苛刻得没边,可细则又模糊得让人抓瞎。政策里就笼统提了句“依据船舶吨位、载货价值及航行用途核算”,可关键信息全是空白。吨位算总吨还是净吨?载货价值按装船时的FOB价算,还是到港的CIF价?连个统一的计算公式都没有。
有船东算了下,他们那艘载着一万五千个集装箱的货轮,按最严的口径得交三百多万美元,换个宽松点的算法又只剩一百二十万,差出来的近两百万去哪儿说理?更坑的是“中国船舶”的界定——是船籍在中国算,还是船东是中资算?租来的船算不算?全靠船东自己琢磨,万一判断错了,后续罚款是按一倍还是十倍收,政策里提都没提。
这时候最该顶上去的监管方——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反而掉了链子,连人都凑不齐。上海有家航运公司的单证主管说,他们提前五天就给纽约港CBP发邮件问细则,到现在邮箱里还是未读状态,打公开咨询电话要么占线,要么接起来说“不清楚,等上级通知”。
昨天有艘从青岛出发的散货船刚到洛杉矶港锚地,船长拿着申报单找CBP审核,结果通关窗口就一个人值班,前面排了十几艘船的代办,硬生生等了七个小时还没轮上,船就只能在海上漂着,每天光滞港费就得花好几万。
船东们这会儿愁得头都大了,不交吧,怕港口不让靠岸,耽误一天船期就得赔客户几十万违约金;交少了怕后续被CBP追责,到时候罚款加滞纳金能把利润都吞了;交多了又心疼,毕竟现在航运市场本来就不景气,一趟跨太平洋航线的净利润可能都没这么多。有个跑了二十年航运的老船长吐槽:“这哪儿是收费,简直是让我们猜谜,猜对了省钱,猜错了倾家荡产。”
货代那边更是乱成一团。美国本土的零售商天天追着问“运费会不会涨”,他们也只能含糊其辞,毕竟谁也说不准船东会不会把这笔糊涂账转嫁过来。休斯顿有家做电子产品的进口商急得跳脚,他们订的一批中国产手机配件本来这周到港,结果船公司说可能要绕路去加拿大温哥华,再转卡车运过去,多出来的四天时间正好赶不上新品上市,光违约金就得赔上百万美元。
其实美国港口这边也没好到哪儿去。洛杉矶港的码头工人说,昨天一天就有五艘中国船舶因为缴费问题滞在锚地,岸边的装卸设备闲了大半,他们只能轮班待命,收入都受影响。港口附近的餐饮、物流小店更惨,本来靠给船员和货主提供服务谋生,现在船都进不来,生意直接少了三成。有港口管理人员私下抱怨:“政策出台前连个培训都没搞,我们自己都弄不清怎么审核,更别说答复船东了,这活儿根本没法干。”
说白了,这政策就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只想着怎么“对中国船舶加码”,压根没考虑实际能不能落地。之前喊着要通过收费“维护公平”,结果先把自己的监管体系搞崩了,还坑了本国的商家、工人和消费者。现在航运圈都在传,要是CBP这周内还拿不出明确细则,不少船公司已经在琢磨调整航线,干脆绕开美国港口去墨西哥或加拿大卸货,再转陆运过去。
到时候美国没捞着多少入港费,反而丢了港口吞吐量,依赖中国供应链的企业得面临断货,港口周边的生计也得受影响,这波操作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本来想给别人添堵,结果先把自己绊了一跤,估计连美国自己都没料到,好好的政策能搞成这副乱糟糟的样子。
评论列表